陈敏钦
(贵港市平南县平山实验中学,贵港 平南 537303)
情感教育是道德与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课程中,使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分割。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教师应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加大力度和创新,组织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使情感教育具有说服力,让学生感同身受,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科教学是有效的。其次,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初中德育与法治的情感教育与教学。
如今,道德与法治课已经贯穿初中课堂,走进大学课堂,但传统的教育理念仍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师生更注重学业成绩的提高,忽视道德和法治的情感教育。同时,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好奇心比较严重。教师要创新德育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适应和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此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不够透彻,道德和法律意识相对薄弱,迫切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开展道德和法律课程,影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兴趣和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目标。在目标的有效引导下,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可见,在实践教学中确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初中法治教学中,可以明确情感教学的目标应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情感目标的层次。一般来说,情感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回应、接受和态度。接受是指学生通过交流和观察而产生的积极情绪变化。回应是利用特定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道德和知识共鸣,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道德与法治情感目标课程。它包括生命感、道德感、审美感和情欲。其中,审美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实际情感体验,如满足感和幸福感;道德是指个人对周围人或社会的感受;人生价值观是指具有良好的品质和积极的态度;理性是指人们在评价过程中所创造的情感体。经验,如成就感、自豪感等。
“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内容,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成长节奏”的确立为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和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中学”、“发现自我”、“学习新世界”,学生可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在寻找自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体验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发挥情感教育在德育法治中的作用。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理解和理解学生,运用教材内容达到育人的目的。比如在《青春有梦》的内容教学中,我首先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作用。首先,我要求学生们表达自己的兴趣、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我充分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自强和想象力。注重思想和声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不断发展个人情感,达到德育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为了适应良好的情感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以谦虚、温柔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教师,才能滋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自觉地学习知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真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比如,在《飞扬的青春》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李白的诗词和语文课上的词句:“根是有用的”,诸葛亮说“志向远大,不自卑”等。这给了他们无限的动力,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取得进步。
对于初中德育规则化课程来说,课外实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过程。在此期间,情感教育可以充分渗透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才能和技能得以发挥。有效的展示,让你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比如,在教授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的“人人守法”课上,老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守法的过程。好公民。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如主题课、重要讲座和有趣的演讲比赛。他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他们的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情感教育,加强学生德法体系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本文简要介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现状,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缺乏情感教育。从进入生命感学科、丰富教学方法、深入开展情感教学、注重创设教学生活情境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有利于法治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