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予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直接引发的群众性的启蒙运动、爱国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转折点,以五四为契机,学生和工人登上历史舞台,并在中国此后的历史道路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河南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五四运动在河南的发展历程,通过比较五四前后河南的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凸显五四运动在河南产生的影响,同时关注当时河南各阶层的矛盾,以及五四运动后河南发展的彷徨与转变。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近代以来与外界交流较少,故近代化程度较低,但随着交通的发展建设,河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逐渐起步。新思潮也逐渐在群众中传播。这些新思潮大多是由留洋的河南学生或同乡带来的。1906年12月,河南留日同乡会创办《豫报》,《豫报》将“改良风俗、开通民智、提倡地方自治、唤起国民思想”为宗旨;1907年,河南留日学生又创办了《河南》杂志,《河南》杂志是同盟会河南分会的机关报,它鼓吹革命,宣传三民主义,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在当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武昌起义后,河南周边多省宣布独立,但时任河南都督的齐耀琳与袁世凯关系密切,故打出“共和但不独立”的口号。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的张镇芳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在河南恢复封建旧秩序,取缔支持革命的国民党。由此,河南新旧文化的冲突在工商业和思想教育界表现的更为明显,河南也在彷徨中逐步向前。
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并曝出袁世凯早已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晨报》于1919年5月2日第2版刊登《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向国人披露了这一事实。5月4日午间,北京十三个学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扬旗开会,要求严惩国贼,力争主权。五四运动,就此开始。运动由北京的学生率先发起,全国多地积极响应。在河南,运动的主体也是学生,主要通过学生运动和抵制日货运动来声援北京。
在学生运动方面,形式主要有罢课斗争和开展讲演两种。
为方便领导学生运动,河南学生成立了河南学生联合总会,并决定于5月30号后一律罢课。开封学生拟定了罢课宣言,直言“学生求学期以报国耳……国将灭亡痛莫可言。焉能坐斗读佛,束手待毙。于5月30号一律罢课。至罢课之办法分为三项:一、组织演讲团。分述演讲;二、分散传单,激起国人爱国热忱;三、组织调查部,调查日货,务使禁绝。”同时,学生还提出了六项要求:一、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卖国贼;二、罢免田应璜教育总长的职务;三、向日本交涉,要求其对于苛待中国学生之事给出解决办法;四、南北立即媾和;五、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六、允许学生言论自由。
罢课后,河南学界成立少年救国讲演团和少年宣讲团等团体进行游街演讲,参与者多为学生,也有高校老师,演讲内容如《日本通牒的研究》、《各界应知自决》等,前来聆听的群众多有感悟,起到了一定的开启民智的作用;同时,众多社团和杂志社也积极参与了讲演活动,其中以河南青年学会影响较大。学会成员上街讲演,宣传新思潮,出售新报刊,并将报刊贴到十字路口或人多之处,把重要消息涂红,便于百姓观看。而且还到处演讲,表演话剧,向人民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讲演一方面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潮,另一方面则力争主权,抵制日本势力在华的渗透,经过讲演活动,大众也逐渐意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自发地抵制日本势力入豫,在学界的引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抵制日货行动,使得河南的工商业呈现出新现象。
在抵制日货行动中,洛阳人民的斗争尤为突出。洛阳学生联合会拆除了所有日本售货招牌,并召开焚烧日货大会,各界群众到会者达到万人以上。“1919年秋,官商有一辆满载日货的货车开往洛阳。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千余学生以横卧铁轨的行动,迫使车站将该列货车扣留并将日货全部焚烧,围观群众热烈欢呼。”
在学界、商界和群众的联合打压下,抵制日货运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打击了一批奸商,为河南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五四后的一段时期河南的轻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尤以纺织工业为重。1919-1920年间,投产的纱厂有成兴纱厂、豫丰纱厂、华新纱厂等,在五四时期,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毕竟有限,没有孕育出强大的无产阶级力量,群众虽然较为广泛的参与到了运动中,但其斗争的形式与方法皆是在学界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彻底的革命性,无产阶级的缺席导致五四运动在河南的开展不够彻底,有很大的局限性,河南参加运动的各阶层的思想并不统一,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决定了这场运动不可能在河南取得完全的成功。河南地方社会的进一步改变,还有赖于不远的将来,一个能代表社会基层政党、一种能够统一思想的主义来引导。而那个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那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