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露璐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近年来,虽然《芈月传》《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宫斗剧层出不穷,也有一定的反响,但是其热度始终不如《后宫·甄嬛传》。《后宫·甄嬛传》自2012年开播至今,一直得到观众的热捧,长盛不衰,随之而来的是对《后宫·甄嬛传》的各类研究。目前的研究文献中有关于清朝服饰的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等级文化的研究,热播原因的研究等,而对其语言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其美版翻译字幕的文化影响研究,另一部分是针对剧中对白语言本体的研究。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礼貌原则的观点来分析该剧中的经典对白,以期深挖出《后宫·甄嬛传》对白中特殊的语言魅力。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1]。在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理论的基础上,Lakoff、人类学家Brown和语言学家Levinson也提出了礼貌论,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交际。英国语言学家 Leech发现在对话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基于前者的面子理论而提出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形成互补理论,充分解释了语言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的成因与必要性。
礼貌原则一共有六条准则:分别是得体准则(Maxim Tact),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美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美别人;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自己与别人的分歧,尽量增加自己与别人的共识;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反感,尽量增加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同情[2]。
在汉语的交际背景下,顾曰国先生也提出了汉语语言学中礼貌原则的五条准则。首先是贬己尊人准则: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要“谦”,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第二,称呼准则:要用适当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第三,文雅准则:要选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第四,求同准则: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愿望;最后是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或者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或者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3]。
中英语言交际中,因为文化背景和用语习惯的差异,实际上表达礼貌的具体方式会有所不同,但在理论层面,正常语境下,礼貌原则的遵从正是对合作原则的违背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解释。
遵从得体准则,即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尽量使听话人少吃亏,多受益。在《后宫·甄嬛传》第38集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华妃:回来了?皇上有没有赐你官女子的位分?
颂芝:皇上看重娘娘,赐了奴婢答应的位分。
华妃:难得皇上这么给你脸面,想必皇上一定很喜欢你。
颂芝:奴婢能有今日,全因皇上顾惜娘娘。皇上亲口对奴婢说,因为奴婢是娘娘身边的人,所以不能薄待了奴婢。
由剧情可知,当时华妃的哥哥年羹尧因以下犯上、尊卑颠倒、结党营私等罪行被众臣揭发,年氏一族的地位岌岌可危,华妃害怕哥哥遭到惩处,也担心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脾气收敛了不少,眼看自己的能力帮不上家族,又想出让自己的心腹侍女颂芝去服侍皇上的主意。一来是为了让颂芝常在皇上身边打听消息,必要时可以为年羹尧说些好话;二来也是迎合皇上,分掉皇上对其他嫔妃的宠爱,让皇上多多往翊坤宫跑,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华妃虽然做了这个决定,但是心里非常不乐意,对颂芝的态度也是恨恨的。颂芝对华妃忠心耿耿,她深知华妃火爆蛮横的性子,努力为华妃办事,不仅不能邀功,还要小心谨慎地应对。
颂芝侍寝回来后,立马到华妃身边伺候,华妃既无奈又愤恨,每一句话都充满了醋味和火药味。颂芝是比较聪明的,她把自己所得的恩赐都归于皇上对华妃的宠爱,自己得了答应的位分,说是“皇上看重娘娘”的缘故;华妃酸酸地道“想必皇上一定很喜欢你”,颂芝又说“全因皇上顾惜娘娘”“因为奴婢是娘娘身边的人”,非常看得清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在这里,颂芝为平息华妃的怒火,每一句话都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低,不说任何有损于华妃利益的观点,让华妃很有面子,不让华妃吃亏,这是遵守了得体准则。
慷慨准则,是以说话人为出发点进行判定的。在对话中,说话者必须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让自己少受益,多吃亏。在《后宫·甄嬛传》第17集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华妃:哦?那莞贵人适才为什么不提及与端妃相遇之事呢?
甄嬛:臣妾本不该隐瞒,当日端妃娘娘外出,并不想让外人知道,以免令皇上、皇后担忧,所以当日臣妾与娘娘相约,此事不让旁人知晓,谁知会牵扯进公主一事。臣妾心想,皇上圣明,皇后端慧,必定还臣妾以清白,且不想失信于端妃娘娘,所以三缄其口。
由剧情可知,华妃和曹贵人设计诬陷莞贵人甄嬛给温宜公主的饮食里下了木薯粉,以致公主身体不适。由于家宴当晚甄嬛离席后与果郡王相遇,甄嬛为保名声,无法将此事托出,在宫役的指证下,也没有办法自证清白,于是甄嬛在皇帝皇后的质问下,只得忍气吞声,接受惩罚。正在华妃得意之时,与甄嬛素不相识的端妃赶来,为甄嬛做了伪证,说家宴当晚甄嬛与自己畅谈佛经,不小心误了时辰。
华妃脾气急躁,且从不饶人,她不愿意放过这样扳倒甄嬛的机会,且她根本就不相信端妃的证词,再次逼问跪在地上的甄嬛,为何之前不说明此事。甄嬛知道,其实此时圣心回转,她也明白是谁要诬陷她,但苦于没有证据指证他人,所以放低身段缓缓道来。不说实情是因为“端妃不想让外人知道”“以免皇上、皇后担忧”“与娘娘相约”,甘愿接受处分则是因为“皇上圣明,皇后端慧”,她相信一定可以查得清楚。
甄嬛的这段说辞,并没有极力为自己辩解,而是表现了端妃的贤惠,帝后的智慧,以及自己对帝后的无条件信任,从她的这份隐忍中,更能看出她清者自清的姿态。甄嬛这份回答说得平淡,并不是直接回怼华妃,既让华妃无话可说,又让她有台阶下。这段说辞,没有过分表达利己的观点,除了说话人本身吃亏,可以说是让听话者人人受益。
赞誉准则,是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判定礼貌的。遵从赞誉准则,要求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这在《后宫·甄嬛传》中有多处体现,例如第20集中有如下对话:
皇上:这样好的墨狐皮,怕是青海那边才会有的。
太后:皇帝真是眼明心亮,殿里这么暗,也看得清是墨狐的皮子,后宫朝政自然更是洞若观火。
由剧情可知,华妃的哥哥年羹尧在青海打了胜仗,威势日盛,华妃特地拿了一张极好的墨狐皮去讨太后欢心。虽然太后明面上收下了,心里却很明白,华妃宫里开销非常大,年氏家族生活奢靡,已大大超出了臣子该有的程度。太后作为后宫中人,不能明着和皇帝谈论朝政,但她的话非常有分寸,以赞誉的方式,自然过渡到朝政之事,提点了皇帝,也更易于让人接受。太后尽可能地夸赞皇帝“心明眼亮”“洞若观火”,却无一丝谄媚之相,这样一种隐晦的提醒,无疑是非常高明的。
谦逊准则,是从说话人为出发点来判定礼貌的。遵循谦逊准则,就要减少对自己的表扬,态度谦虚。在《后宫·甄嬛传》中有大量经典的对白,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汉文化中明显的自谦文化。例如剧中第23集,阖宫朝见的剧情,有如下对白:
太后:很好,的确很懂事。
甄嬛:臣妾年轻鲁莽,幸好有太后恩泽庇佑,皇后与诸位姐姐又肯教导臣妾,才不至失仪。
太后:不怪皇上喜欢你,哀家也喜欢你。
……
太后:会不会写字啊?
皇后:莞贵人才情甚好,也通诗书。
甄嬛:臣妾略通诗书,只是字迹拙劣,怕入不得太后的眼。
太后:会写就好。你有空常来寿康宫陪伴哀家,替哀家抄写经文吧。
甄嬛:只要太后不嫌弃臣妾粗笨,臣妾愿意尽心侍奉太后。
由剧情可知,阖宫朝见是件大事,后宫嫔妃都必须来觐见太后。甄嬛因为得皇帝宠爱,所以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女人堆里生存,一旦表现太过扎眼,肯定免不了别人的非议。在众多嫔妃中,太后注意到了甄嬛,她逃不过上前回话,为求低调,每一句回答都充满了自谦自贬。太后夸赞甄嬛懂事,甄嬛称自己“鲁莽”,幸得太后庇佑和后宫诸位教导;皇后夸甄嬛“也通诗书”,甄嬛忙说自己只是“略通”,“字迹拙劣”;太后让甄嬛得空了常来陪伴,甄嬛又怕自己风头太甚,引得其他嫔妃不满,一边称自己“粗笨”,一边表达了自己愿意尽心尽力。在对话中,甄嬛的用词是十分谨慎的,心态也不敢有丝毫膨胀,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
与西方文化中截然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崇尚谦虚与低调,对于别人的赞美,一般采取推辞和避让的态度。这在中国人的夸赞对话中尤为常见。
一致准则,就是在对话时,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其中还包含两条次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在《后宫·甄嬛传》第37集甄嬛献计说服敦亲王的情节中,有如下对话,体现了一致准则:
皇上:后宫之中,只有你,能为朕排忧解难。朕的那些大臣们,拿着朕的俸禄,哄闹了半天,却只能出些罚与不罚的主意,当真是无用之极。
甄嬛:臣妾只是后宫中一介区区妇人,哪里是臣妾的主意,不过是皇上的心意,侥幸被臣妾猜中了而已。那些大臣们熟悉的是书本伦理,可臣妾熟悉的却是皇上。
由剧情可知,敦亲王脾气暴躁,殴打文官,在朝中闹得沸沸扬扬,一边是皇室王爷,一边是祖宗规矩,面对朝臣的愤怒,皇帝不得开解,也是烦心不已。甄嬛献计说服敦亲王,这让皇帝十分欣喜。
皇帝夸赞甄嬛能“排忧解难”,说朝臣们“无用之极”,甄嬛自然是不敢领受这样的夸赞,更不宜炫耀自己的聪明。皇帝可以说朝臣无用,但甄嬛不能说,而且这计策皇帝自己也没想出来,为保皇帝颜面,甄嬛称这是“皇上的心意”,被自己“侥幸”猜中而已。这样既保持了谦逊姿态,又最大程度减少了双方的分歧,对皇帝来说,比起太明显的谄媚,更实用也更受用。后甄嬛又解释了自己和朝臣的办法不同,并非能力问题,只是各有所长,朝臣“熟悉的是书本伦理”,而自己“熟悉的却是皇上”,大家都是食皇家俸禄、为皇帝分忧的人,让皇帝消气的同时,最大程度加大了皇帝的认同感,增加了双方观点的一致。这样巧妙的回答,符合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不得不说,甄嬛无论是作为嫔妃,还是作为献计者,说话做事都是极有技巧的,这也是她能在后宫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同情准则,即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其中包括两条次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在《后宫·甄嬛传》第29集果郡王给太后喂药的情节中,有以下对话:
太后:华贵妃她哥哥在朝中的事你听说了吗?
果郡王:难怪皇额娘身子不好,原来不肯听太医的话。太医都说了不让您劳心的,您可好,这连外面的事都管起来了。您这一嘱咐,儿臣就得到外边去问这些事情。这一次也就罢了,下次如果还这般,那儿臣可不敢再进宫了。
太后:你这孩子,越发油嘴滑舌了。
剧中,果郡王进宫给患病卧床的太后请安,并亲自为太后喂药。当时华贵妃气盛,其哥哥行为张狂,以致中宫势弱,惹来朝臣非议。果郡王伺候在太后床前,被太后问及此事,实际上只需回答知道不知道即可,但其却说到了太后的身体情况,这违背了对话中的合作原则。其实这样的回答和果郡王的身份有关,作为皇帝的兄弟,果郡王长期保持一种不问朝政、只顾风花雪月的风流形象,只为打消皇帝和太后的疑心,以求自保。作为一个王爷,果郡王若是擅自谈论朝政,这是非常容易引起别人误会的,且与他一贯的形象不符合,但直接回答太后“毫不知情”,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果郡王出于政治考虑,说出一番“贴心至极”的话,营造一种“母慈子孝”的轻松氛围以转移话题,避开政治风险极高的回答。
太后问及朝政,果郡王避而不答,只提及太后的病情“难怪皇额娘身体不好”“不让您劳心的”,以增加双方的同情,而后又略带调皮地撒娇“下次如果还这般,那儿臣可不敢再进宫了”,这和哄孩子的语气是一样的,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亲近感。
礼貌原则中的各项准则间是互相配合运行的,应被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项准则的内涵、范围存在着交叉或者重叠的关系。例如,得体准则要求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受益;赞誉准则要求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而减少对他人的贬低,也是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的一种方式,增大对他人的表扬,也是增大有利于他人的观点的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说,赞誉准则可以看做是得体准则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得体准则比赞誉准则涵盖的范围更广。
由于中国文化崇尚内敛、含蓄、不张扬,所以人们的语言交际中也多体现出委婉和低调的姿态。不管是赞扬对方还是自我谦虚,虽然与西方表达效果基本一致,但中国人偏好采用主动贬低自己的方式。因此中国人在言语交际中遵从和违反表扬准则、谦逊准则时与利奇描述的表现方式有明显的不同[4]。《后宫·甄嬛传》称霸荧幕,经久不衰,这与其极具品玩趣味的台词是紧密相关的。从语用学角度,基于理论层面对这些台词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汲取其语言中的养分,更好地理解剧情,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