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蓓蕾 贺永强 杨爱芳 赵杰军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奶牛养殖业现已逐步进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当前规模化牧场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已经赶超欧盟标准。但在我国养殖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奶牛福利问题往往被养殖者所忽略,导致奶牛长期受到“非福利”对待,造成奶牛免疫力下降、繁育水平降低、胎次缩短,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水平与使用寿命。但“绿色”“健康”的奶牛养殖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趋势。关注奶牛福利已经是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
奶牛福利是指牧场在饲养奶牛时能为奶牛提供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包括为奶牛提供有规律的饲养模式,能够满足其日常需求的矿物质以及营养元素,减少疼痛与杜绝人为应激,提供自由的繁育与健康需求,降低疾病发生率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及在奶牛面临淘汰时杜绝饥寒与残忍的折磨等。对奶牛福利的要求涉及牧场饲养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在针对奶牛福利问题时应注意4 点:一是奶牛要有干净、舒适的居所;二是奶牛应避免饥饿、寒暑、疼痛、疾病等伤害;三是禁止奶牛受到极大的恐惧(威胁)打击;四是奶牛能够自由地表达天性[1]。
奶牛福利的目的是提升牛奶品质,提高奶牛健康水平,促进绿色、可持续养殖模式发展的必备因素。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英语: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法语: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épizooties,OIE),也称“国际兽疫局”,是1924年1月25日由28 个国家签署成立的一个国际组织。我国在2007年加入OIE后,与其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8年,OIE提出了生理、环境、卫生、行为、心理的动物福利五项基本原则[2],其主要目的在于关注动物疫病情况与健康繁育,关爱动物基本福利与人性化优质饲养。
奶牛生理福利是指奶牛没有饥饿、饥渴的忧虑,主要包括饲喂福利与繁育福利。
2.1.1 饲喂福利
为了提高奶牛的乳脂率及乳蛋白率,规模化牧场的饲养模式几乎已全部满足了奶牛的日常饮食需求,不仅提供营养均衡、适口性好的全混合日粮(TMR),也保证奶牛自由饮用干净、温度适宜的水。此外,全国各地的牧场管理更是从奶牛饲养源头开始把控,检测奶牛的饲草料品质、水质以及各种添加剂成分等。关于奶牛饲喂福利方面,还需要关注以下2 点。
一是,新生犊牛必须在出生1 h内,采用经60 ℃、30 min巴氏杀菌后且保质期不宜过长的初乳进行饲喂;育成牛应分阶段采用“常乳(优质代乳粉)+开食料”进行饲喂,同时添加少量的草料(以燕麦草为主),以满足这一阶段的粗纤维采食量,即干物质采食量,达到刺激育成牛瘤胃及乳头发育的目的;而针对妊娠期、围产期、泌乳期奶牛,应采用高品质、粗精料搭配合理的TMR日粮进行饲喂,保障其在孕期、泌乳期以及体况恢复期有良好的营养元素供给。大量的实践以及研究表明,饲养模式欠缺会导致奶牛体况下降,患病几率提高。若奶牛长期处在饥寒应激下,机体为提供自身的基本营养需求而逐渐消瘦,免疫力低下,使得奶牛不仅生长缓慢,产奶量下降,更易感染传染性疾病(如传染性鼻气管炎、支原体肺炎等)、代谢性疾病(如产后瘫痪、胎衣不下、酮病等)。Rich等通过对围产期母牛进行减少采食时间的试验,结果发现,每次减少10 min采食时间,导致其患子宫炎的风险增加1.72 倍;干物质采食量每降低1 kg,患子宫炎的风险则增加1/3[3]。
二是,在生产中保障奶牛采食量的同时,必须保证奶牛的饮水质量。被誉为“白色血液”的牛奶,其水分含量达到87%,可见水源对奶牛产奶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奶牛水槽空间每增加2.54 cm2/头,日产奶量可提高0.95 kg;而当奶牛的饮水量被限制为正常需求水平的60%时,会直接导致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减少20%[3]。由此可见,增加自由饮水的设施以及时间,能够激发奶牛的泌乳潜能,奶牛的饮水因素受限一定会大幅度限制其产奶量。此外,水源也在奶牛夏季热应激的防控方面起着降温、解渴的调节效果。因此,在夏季奶牛饲养时应及时补充并增加其饮水需求量[4]。
奶牛在饲养管理方面的福利程度不仅突出表现在产奶量、体况健康水平,更体现在后期母牛的受孕、顺产与难产、犊牛体况等方面。
2.1.2 繁育福利
奶牛繁育福利是指在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包含提高母牛的受胎率、犊牛成活率、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水平、产后体况恢复与健康水平,以及降低母牛疾病发生率等方面。母牛的繁殖性能是体现牧场奶牛福利的关键点之一,因此,牧场工作人员应具备严格的奶牛繁育专业知识与能力,细心、负责地在奶牛配种、产犊与后期的体况恢复环节中,结合“科学与实践”经验,提高奶牛繁殖性能,降低母牛的繁育应激,提高奶牛福利的同时增加牧场经济效益。
奶牛环境福利是奶牛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热应激与卧床舒适度。
2.2.1 热应激
奶牛是“喜冷恶热”的哺乳动物,最适生长的环境温度为15 ℃,相对湿度为50%~70%,当饲养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值高于最适范围时,奶牛会产生热应激[2]。Berman研究表明,奶牛的产奶性能会因其饲养温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5]。而温湿指数(THI)上升也会导致奶牛产奶量的急剧下降。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THI,会致使奶牛的日产奶量下降0.200 kg,乳脂下降0.012 kg,乳蛋白下降0.009 kg[6]。热应激对奶牛的不良影响会导致泌乳性能下降,牛奶成分的改变,奶牛的生理代谢功能发生紊乱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时会致使奶牛死亡[7]。夏季是奶牛采食量、发情率、受胎率、免疫力、产奶量下降等问题发生的严峻时期,是牧场在奶牛养殖中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8]。因此,在奶牛的夏季环境福利上,牧场应从以下2 个方面着手。
(1)环境调控
搭建凉棚、遮阳棚(网),避免太阳直射牛背或照射时间过长;牛舍与待挤区安装风扇,保证合理的风速,使到达牛背风速大于2 m/s(每6 m设置直径0.9 m的风扇);牛舍与待挤区安装喷淋设施,保证合理的喷水量且喷出为水珠状而不是水雾状(水雾会加重奶牛热应激症状);加强牛舍环境的卫生管理,保证定期清除剩余饲草料、粪便,定期消毒,避免奶牛在夏季发生疾病。此外,应充分重视牛舍通风问题,不仅避免因牛只排出的大量甲烷、氨气等有害气体损害牛体健康,还能降低夏季奶牛体表温度,缓解牛舍闷热的情况[9]。
(2)饲养管理
控制牛群饲养密度;增加饲喂次数,并尽量制定出早晚多喂、中午少喂,及时清料的夏季饲喂计划;优化日粮结构,提高营养浓度,及时补充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每1~2 天清理、更换饮水;挤奶时避开气温高峰时段,增加奶牛的卧床休息时间,及时关注奶牛的体况与生理代谢水平。
2.2.2 卧床舒适度
研究表明,在影响奶牛躺卧休息时间的因素中,卧床舒适度至关重要。奶牛每增加1 h休息时间,其产奶量会增加1.7 kg[10]。卧床舒适度不仅能增加奶牛的躺卧休息时间(一般为12~14 h),更能减少奶牛蹄病、乳房炎等疾病的发生[11],因此,关注卧床舒适度,能有效降低奶牛跛行、奶牛疾病感染风险和淘汰率,提高单产及奶牛体况性能与生理代谢水平。奶牛的卧床舒适度福利包括4 点:一是具有舒适、干净的运动场地,成母牛运动场面积应为20~25 m2/头,青年牛应为12~18 m2/头(南方年降雨量>1 000 mm的区域,不建议建设运动场);二是各牛舍间距离≥20 m(建议最佳为30 m),保障最低通风需求;三是卧床能够方便、舒适、安全起卧,不能有尖锐拐角,奶牛上床率不低于95%(不含采食及饮水牛只);四是牛舍地面致密坚实、耐用、防滑,便于清洗消毒,定期清理牛粪(最好3 次/天,在奶牛挤奶时进行)等。
奶牛卫生福利是指奶牛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应尽可能保证牛只不受其他额外疼痛,享有人性化的防控方案与治疗措施。据报道,牧场长期存在因乳房炎、子宫炎与蹄病导致奶牛的泌乳性能降低或产奶量下降的问题[12,13]。而卫生福利差的饲养管理模式会加剧牛只患病数量和感染率,损害牛体健康,影响其正常的机体寿命[14]。因此,对待奶牛的卫生福利,牧场管理人员应时刻关注疾病发生情况和牛只的买卖情况,严格要求牧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兽医的职业道德水平;牧场管理人员应禁止有渎职现象,对任何阶段的牛只管理都应细心负责,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治疗。
奶牛行为福利是指使奶牛可以自然地表达天性,享受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权利。动物福利委员会认为,动物的行为福利是指尽可能地保证动物该有的自然行为和情绪表达行为,保证动物不受任何人为造成的惊恐、害怕、痛苦甚至有生命健康危险等[15]。而奶牛的行为福利是指除了每天需要集约化、秩序化的挤奶时间外,其他时间段应保证奶牛享有自由,包括奶牛能够自然、便捷地采食、饮水,活动,休息;牛群有合理的等级,避免强硬的攻击行为;可以健康、无病痛地怀孕、分娩、泌乳与发情。
奶牛心理福利即是要减少奶牛的恐惧和焦虑,可以从以下2 个方面改善奶牛的负面饲养管理状态。
2.5.1 减少奶牛应激
应激是危害奶牛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除了热应激外,在饲养管理中,人为管理措施对奶牛也可造成严重的“应激影响”。在犊牛出生后未能及时护理、转圈(犊牛岛),未能及时饲喂初乳,防寒保暖措施不到位等,都会影响犊牛的60 天成活率,增加其后期患病几率;母牛在饲养中被粗暴地驱赶、殴打,配种时不能得到人性化、严谨的受精和胎检程序;围产期间忽视奶牛产前行为特征,由非专业人员进行助产和产后护理等不当的饲养管理行为会导致奶牛心理负担加重、精神低迷,采食量下降以及患病率上升[16,17],其后果是奶牛产奶量下降,体细胞数增加[18,19],机体长期处在免疫防御状态,损害牛体健康。此外,买卖牛只也会增加奶牛的应激影响,具体表现在2 个方面:一是奶牛运输。长途运输中的奶牛没有舒适的卧床进行休息,没有饮食与水源,长时间处于拥挤的车内进行排泄、呼吸,在饥饿、颠簸以及站立的状态下产生的应激影响更为严重[20,21]。因此,尽可能地避免长途运输牛只,应采取可靠的运输方案,尽快转移奶牛;二是奶牛宰杀。应采用人性化处理方式对待奶牛,勿粗暴地对奶牛进行残害,保证其在死亡过程中没有严重的恐惧与挣扎。
2.5.2 牧场管理水平
随着奶牛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要求牧场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与专业知识,涉及牧草种植与营养健康,奶牛的饲喂与体况,粪便观察,奶牛繁育与疾病防治,牧场管理与设备管控等方面。只有更加专业的牧场管理者以及饲养工作人员,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奶牛产奶量与繁殖性能,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淘汰风险,全面实现奶牛福利。
本文就五项基本原则对奶牛饲养展开讨论,强调奶牛福利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动物疾病发生率,保障动物基本权利,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优质、科学的饲养模式,严格的牧场运营与管理体系,健康、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合作有序的牧场工作团队以及专业精细的繁育、兽医工作人员,不仅能够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牛乳品质,还能实现“降本增效”的牧场盈利模式,为保障奶牛福利,促进乳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