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佩蓉 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 编辑/吴钰 设计/庞婕
我常有机会为家长朋友们做讲座。其间,来向我寻求辅导和建议的学员有很多是男孩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通常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不守纪律、调皮捣蛋、不专心、贪玩、不愿安静下来做作业、叛逆、没有学习兴趣、多动症等。父母们越来越沮丧和懊恼,开始思考:我们的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蒋佩蓉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经历/集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国际商务礼仪培训专家于一身,也是先生的好太太、3个优秀孩子的好母亲、年轻女性的“妈妈导师”。
两年前,我在MIT的迎新会上,当时在场的校友惊讶地发现,被录取的新生中来自北京的全都是女生!这是个令人担忧的倾向,因为理工科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男生擅长的领域。我们的男孩到哪里去了?
MIT的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来北京时,我有幸与她及其丈夫单独相处了一会儿。我问他们:是全球性不断增强的对标准化考试的重视正在毁掉这一代的男孩,还是现在的男孩没有女孩聪明或成熟?在目前左右脑无法均衡开发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是否应该在初级教育阶段先着重基础教育,之后在较高年级阶段,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苏珊及丈夫汤姆现仍在哈佛大学从事神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汤姆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给我分析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人员对一个全美国性的原创赛车模型比赛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获奖者进行了分析。在低年级阶段,所有的获胜者都是女孩。原因是女孩能专心听指令,严守规程,所以能准确安装赛车的每个部件,并使其正常运行;而男孩的条理性就显得不是那么好,思维方式显得更为抽象,而且他们愿意冒险尝试。男孩在低年级的时候,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赛车模型基础知识,不知如何才能让其正常运行,所以胜出者很少。
然而,当孩子们过了四年级后,比赛结果就来了个大逆转。此时,男孩变成了压倒性的胜利者。这是因为女孩仍遵循指令,按照常规方式设计、制作赛车,男孩却用于开拓创新,喜欢进行新的尝试,不怕冒险。尽管许多男孩的创新尝试没有成功,但仍会有些男孩因为其令人惊羡的新颖设计和制作而毫无悬念地荣登榜首。
虽然这只是个小型研究,却启示我们针对性别差异实施差别教育的重要性。答案不是“二选一”,而是“二者都可”。如此,便能帮助男孩、女孩在未来生活中对对方的优势给予欣赏、重视,互补彼此的不足,从而迈上成功的阶梯。
凯恩在北京一所当地重点中学读完初二就转校了。在那所学校就读期间,他感觉很孤单,觉得自己是学校里的少数人群。周围的同学都忙着上各种课外班和补习班。不仅初中学生的学业重、压力大,就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也处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因为不仅高年级大孩子的父母会焦虑,就是年幼孩子的父母也焦虑起来。
我们通常欣赏文静、听话的乖孩子,性格活泼的男孩总会被贴上“贪玩”“调皮捣蛋”的标签。然而这些社会欣赏的“好”品质却是与创新人格背道而驰的。在此,我引用凤凰网微博上的一段话:
三联与凤凰讨论:男的为什么变娘?有以下几点分析:1.小孩子见到的几乎都是女老师;2.家长太呵护了;3.学校教育压抑个性;4.考试压力让男生静态;5.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席。
我的二儿子凯恩在北京当地一所学校就读的时候,有一次他在数学考试中答错了一道题。试卷上的问题是这样的:有一个多层建筑物,每层高X米,如果你想爬到楼顶,需要多长的梯子。这道题其实就是简单的加法题。可凯恩该题的得分是零。他认为人可以通过梯子达到建筑物的最高层,然后通过阳台再爬到楼顶。
凯恩觉得自己的答案也能达到题目中要求的目的,所以就去问老师为什么不对。老师告诉他,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要想在考试中得分,必须明白出题人的出题目的,并力求自己的答案符合出题人的答题思路。即便凯恩的答案合乎情理,但我们的考试制度并没给这些答案留下任何容身之处。
这样看来,老师非但没有给凯恩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反而是打击了他的发散思维能力。男孩“不对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男孩独树一帜的特质难以得到承认,男孩承担风险的机会也很少,然而敢于冒险是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素质。
我曾询问老三凯安的老师能否减少三年级学生的作业量,因为作业实在太多,会影响到孩子的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老师告诉我,一旦作业的量降下来,父母们就会焦虑地要求她布置更多的作业,因为他们担心孩子的学业会落后于其他学校的学生。这是父母在教育中缺乏丰盈心态的典型表现。
凯安跟我说,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很羡慕他。上次,他跟同学说下课以后要赶紧回家把作业做完,这样就能跟哥哥玩弹珠,同学们都对他说:“你好幸运哦!我们回家要是写完作业,爸爸妈妈会很高兴。因为他们能够给我们布置更多的家庭作业,把我们累死了。所以,我们回家以后尽量拖拖拉拉写作业,为了避免做更多的作业。”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常常是焦虑的母亲以及心不在焉的父亲。做父亲的之所以会心不在焉,要么是缺乏参与教育孩子的意识或能力,要么就是想避开焦虑万分的母亲。
美国有个著名的时事新闻节目曾报道了非洲的某个禁猎区大象数量过剩的情况。科学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小象移送至新的动物保护区。于是,人们便这样开始行动了。小象来到了新地方,开始的时候表现一切正常。可是过了约十年之后,其中一些小象长成了成年的公象,他们竟然开始袭击并试图杀死犀牛群,表现异常。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大象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雄性榜样示范,也就是没有爸爸的陪伴。尽管有不少人觉得一切的补救行动都来得太迟了,可是人们还是把这些年轻的公象运送到了有大批成年公象的区域。在成年公象的带领下,年轻的大象逐渐懂得了秩序和纪律,之后再没出现对其他动物的攻击和杀戮行为。
由此看到,象爸爸在小象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大象都如此,更何况人呢。父亲参与教育孩子,能帮助孩子建立和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父亲参与进来,就能和孩子的母亲一起,使孩子既懂得遵守秩序和纪律,又不会失去爱玩、活泼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