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2019-01-08 22:51:24娄丽娜
农业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民工区域农村

◎娄丽娜

农村区域经济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外出的打工潮再到返乡潮,农民工返乡后能为农村区域经济建设输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技术,承载着农村区域经济建设所需的信息,拉动了农村区域经济建设所需消费能力,成为影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探究出切实可行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一、农民工是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中出现的新生群体

社会化大生产中,农村与城市的发展联系越来紧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万千建设者的勤苦劳作,紧靠原有的城市劳动力是难以完成繁杂的建设任务,而农村又有充足的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安置,这是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结果。

(一)“农民工”是有特殊的身份的群体。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新生代农民工”一词,这是首次被写入官方文件,引发了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和研究。

从广义上来讲,农民工包括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两类人员,离土离乡指的是离开本土外出到城镇的第一、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指的是在县域本土内的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这两种定义没有年龄方面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则比较侧重于80后出生的农民工,这是相对于现在生产生活的新生群体,和离土离乡的农民工身份相比,是比较侠义的身份定义。无论是那种身份的定义,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按照我国现行的户籍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他们都拥有耕地使用权和农村户口,但是不在户籍本土生产生活,通过外出务工在异乡从事生产生活。

(二)农民工返乡

2014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国家对农民工返乡政策、农民工就业思想转变等影响,农民工返乡成为近年来的大趋势。农民工返乡的原因通常是因为无法适应所务工城市较高的生存压力不得不返回家乡,也有部分农民工在外务工中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经验,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所在城市生产成本、生活压力过大,主动返回家乡所在地,通过从事餐饮服务、运输、种植、养殖及创办合作社等多种形式来达到发家致富的一种行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这类群体成为带领农村致富、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在力量。

二、农民工返乡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农村区域作为一种单独经济类型的区域,其发展规律在遵循一般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具有其特殊的发展类型规律。农民工返乡后能为农村区域经济建设输入大量资金,引进较先进技术和信息,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一)农民工返乡能积极的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返乡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城乡统筹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农民工返乡后一部分人继续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活动,但另外一大部分人会改变思路,利用自身优势和有利的外部条件进行自主创业,这是国家政策鼓励和引导的主要方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家城镇化纲要》中指出,“加快城镇化进城,实现城乡统筹。”[1]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城镇区域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首先,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区域经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新型化农业。因为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很大一部分仍然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农业项目,但是这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给自足式作业,而是多以农业合作社、大、中型家庭农场等高水平的作业方式。这些方式的优越性体现在可将土地化零为整,并将零散的劳动力也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作业技能的快捷化。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种田,实现农副产品生产、深加工、销售等链条产业,最终实现农业的产业现代化。

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村的土地流转起到了促进作用。2005年,国务院《农村上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实施,为农村的土地流转提供了导向,也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家庭型农业方式已经日益显露出多种弊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动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土地进行合理的流转,能够发挥农村土地最优效益,即《办法》中提到的“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无论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创办企业,都能促进土地的流转,也能有效解决农村土地闲置、荒废等问题,可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二)农民工返乡促进了农村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速度,也多少存在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人为原因的失误、错误,原因就是没有挖掘、发展相应的产业支撑,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是农村实现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城市与农村关联在一起的接入点,“农村只有拥有强力的支撑产业才能更好的发挥农村城镇化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2]

在农村以及中小城镇中,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利用在外学习的的技术经验,能够引领、潜移默化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能够带动就业,这就从多个方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区域中,这些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又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这对于国家提倡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积极的促进的作用。

与此同时,这些中小企业经过发展壮大,也就会成为农村区域的支撑企业,而这部分企业又会寻找突破口,向大城市方向对接发展,这就迫使城市的企业要逐渐摆脱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而加快换代升级。因为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的发展、强大自己。农民工返乡在有形中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而在无形中成了壮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三)农民工返乡加快了农村的城镇化,促进了产城融合

农民工返乡加快了中小城镇化进程。从全国范围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地点集中在我国中部、西部地区的市县、乡镇、村组,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吸引大量资金和技术人才这些区域流动、集聚,这就无形中提高了相关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也加快了城镇化进城。这种方式更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优点,因为大城市的城镇化推动发展主要是扩张、拉动、拉大城市框架、增加人口比例等方式进行,这与农民工返乡带来的技术城镇化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农民工返乡后,“会将大城市的观念、技术等先进文化理念带回家乡,也会影响到农村的文化建设,”[3]城市文化在农村的传播,这就促进了大城市与农村文化软实力的交流,发挥了大、中城市的引领作用。

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量变引起质变时,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向中小城市发展,滚雪球式的发展既加快了城镇化,又促进了产城融合。

(四)农民工返乡对城市发展起到内生促进作用

农民工返乡,看似是人员离开了务工地区,人力资源流失,但对于城市的全局发展却是有内在的积极促进作用,这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

首先,农民工返乡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促进城市的产业快速转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结束,又经过多年的科技投入培训,农民工群体构成的复杂性也就体现出来了。特别是,近年来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他们中大多是80后人员,这部分人员不但拥有体力劳动能力,更可贵的是还有丰富的智力劳动资源。这些相比之下较高素质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也必将吸引大量的农民工效仿、回流。这对于传统意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将必然会加大用工荒的压力,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压力,仅依靠传统的提高员工工资待遇的单一方式解决,显然这种方式是有局限性的。这也是近年来很多中小企业主抱怨“招工难、用工难、留住工人更难”[4]的原因所在。

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要想在的竞争中立足,就要在技术、生产等环节向高精尖方向转变,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一些实力较弱企业,可能无法承担巨大的转型成本,则会选择企业迁移的生存方式,可适当向人力资本比较充裕的地区转移,如中、西部地区。这样的宏观调整后,即可以让东部沿海区域的城市产业结构加速升级,也可以让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同时,农民工返乡也缓解了城市的就业、交通、住房等压力。在大城市就业、甚至安家,是年轻一代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梦想,有的甚至放着在家乡的高薪岗位,也不愿回来,而选择在大城市的地层艰难打拼,这样的扎堆现象会造成城市的就业、交通、住房等压力越来越大。即使政府设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但是对于庞大的就业群体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就业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农民工返乡正好解决了这一社会矛盾。

三、政府、社会、农民工三方面结合,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农民工返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农民工返乡后,如何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科学的结合和融入,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实际的发展结合中,二者存在着一时难以逾越的鸿沟。要抚平这些沟壑,解决这些矛盾,是要靠多方的支持和努力,来共同解决这一现实难题。

(一)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

管理学是一门多学问的艺术。农民工受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等条件影响,其创业技能、企业发展、管理等战略意识薄弱,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复杂性、多样性认识不足。创业初期对企业管理的要求更高,但是返乡创业者管理的随意性、盲目性对企业发展初期非常不利,更有甚至,受传统用工思想的影响,管理技术和方式粗犷、落后。

有部分农民工的行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散播的一些不良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区域经济建设的进程。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多以家族式居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思想狭隘、更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有部分人照搬城市技术、照搬城市模式创办、发展农村企业,加上自己的管理水平限制,不能正确的让企业步入健康的运转轨道,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损失、浪费。

(二)农村区域经济状况的现实基础环境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不利

由于区域经济状况不佳、资金筹集困难等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发展产业是不利的。我们知道,决定项目持续盈利能力和项目市场状况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金及后续投融资能力的大小是影响农民工创业及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政策中的“资本注册限制已经大幅度降低,但是企业后续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5]来作为企业正常发展的支撑。在企业创办初期,受农村区域经济条件限制,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有差别,投资成本回收也较慢,不排除有的农民工在外打工会有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这对于企业运行成本来说仍然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区域经济的特殊性,投融资担保机制的限制,企业流动资金链一旦断裂势必会打击返乡创业人员积极性,致使一些优秀的农村项目搁置,甚至刚发展起来的企业却也面临倒闭的风险。

(三)政府层面与农民工自身的双向结合,着实破解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难题

首先,政府层面政策鼓励引导,是农民工提高自身技能的信号。政府要继续出台鼓励性政策,引导农民工有序的返乡创业。要加大农民工返乡培训投入,制定返乡培训的配套政策,重视政策落实。要不断的拓展培训渠道,多种培训形式并举,重视培训效果反馈,做到有重点、有目的的培训,有效提高培训的质量,切实提高农民工的个人素质。

其次,政府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项目审批上,要依法大力支持。在坚持原则、质量前提下,“要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标准,最大化的给予农村农业项目的扶植和支持。”[6]原则上,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等国家限制民间准入的领域外,农民工创业的项目都要依法准入。

与此同时,农民工自身要注重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主动搜集、查询农村产业相关的市场信息、政府农业政策等,提高自己的创业技能。对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要仔细学习、研读、甄别,找出适合自己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对政府组织的企业培训、企业交流要积极参与、配合,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全社会创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引导农民工有序返乡并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人的价值观念很重要,其重要性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社会大环境下,各种偏见、诱惑等不利因素依然或多或少存在,农民工返乡创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走正道。要有积极正派的创业动机,要有灵活、坚韧的创业品质,要有依法办事、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底线,这是树立正确创业观念的基础。

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见得任何人都适合返乡创业。要对自身有正确的评估,放眼目光,立足长远,不贪眼前小利,规划好自己的创业版块。创业要有优秀的品质做保证,勇敢、灵活的克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返乡创业要符合法律法规,不可为了利益置身于党纪国法于不顾,要禁得住各种偏见、诱惑,踏踏实实发展企业,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念。

总而言之,随着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也在有序的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力图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城乡统筹等宏伟蓝图。同时,随着我国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成果共享也将惠及到更多人。农民工返乡借着改革的机遇,通过政府、社会、农民工三方的不断努力,农民工返乡将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农民工区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