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卓
作者单位:100034 沈阳七三九医院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症状, 是临床最为严重的继发病变, 在闭合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病率为10%,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病率为40%~50%[1]。通常情况下, 原发性脑损伤多与颅内血肿相伴发生, 或因无原发性脑损伤而出现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是目前治疗颅内血肿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属于微创技术, 对脑损伤轻, 能在短期内减轻患者颅内血肿压迫, 降低颅内压[2]。近年来, 微创穿刺引流术日益成熟, 效果显著, 但术后护理依然是护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根据医院多年手术经验及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术后护理干预方法, 通过本次研究, 以接受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采取术后护理干预, 对其结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颅内血肿患者78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意识清醒, 术后体征稳定;②沟通能力正常, 认知良好;③患者精神良好, 可积极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患者精神异常, 无法配合研究;②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③合并颅内感染、凝血功能异常、血管性痴呆者;④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者。将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男23例, 女16例;年龄30~72岁, 平均年龄(51.69±8.52)岁;硬脑膜外血肿10例, 硬脑膜下血肿18例, 脑内血肿11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 女14例;年龄30~72岁, 平均年龄(52.10±8.59)岁;硬脑膜外血肿10例, 硬脑膜下血肿19例, 脑内血肿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血肿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进行术后常规护理。由专业医护人员密切注意患者术后症状、体征变化, 观察患者术后意识、瞳孔、血压, 若双侧瞳孔大小不一, 对光反射迟钝, 伴意识障碍,多判断为颅内高压、脑疝先兆, 需立即报告医师处理。注意患者血压, 将血压控制在1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
1.2.2 观察组 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由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疾病状态、文化程度、年龄、健康需求、经济条件基本情况, 做好患者心理疏导, 确定针对性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术后注意事项及恢复情况, 并告知患者术后良好情绪, 利于患者恢复。并介绍医院手术治疗成功案例, 关心、爱护患者, 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 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认可, 消除患者抵抗心理及行为, 提高患者配合治疗及护理的积极性及配合性。②维持通畅呼吸。帮助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适当抬高头部约15~30°,以免发生误吸。协助患者准确吸痰,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必要时切开气管或插管。在此期间, 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变化,若血氧饱和度降至<90%, 需立即吸痰, 注意血氧饱和度是否恢复;并检查气管导管是否正常, 有无呼吸衰竭情况[3,4]。③引流护理。患者引流时引流管应低于血肿水平, 侧脑室引流时引流高度应高于侧脑室水平10~15 cm。注意患者引流液的量、性质及颜色, 维持通畅引流, 若引流堵塞需及时处理, 烦躁不安者适当约束, 必要时镇静。若引流过程中引流液颜色出现加深或出血, 需立即告知医师并处理。一般引流液量为200~400 ml/24 h, 适当使用脱水剂及补液量。在搬运患者或患者更换体位时需暂时夹闭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扭曲或受压[5]。引流袋更换或冲洗时,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拔管后, 帮助患者取头高卧位, 以此降低颅内压, 以免发生脑脊液漏。④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患者术后并发症多为肺部感染、压疮、消化道出血, 因此需帮助患者营造舒适、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 适当限制探视人数, 定时翻身, 适当按摩受压局部, 身体擦浴, 以免发生压疮。加强患者口腔卫生及呼吸道护理, 勤翻身、叩背, 合理使用抗生素,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适当雾化吸入, 避免感染。患者饮食宜清淡、低盐, 昏迷者应留置胃管鼻饲, 补充必要的营养及纤维素,维持大便通畅。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 需注意清洗外阴及尿道口, 适当冲洗膀胱, 开放引流管, 以免诱发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调查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以NIHSS[6]进行评价, 总分共45分, 其中1~15分为轻度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为(32.70±5.91)分, 治疗后为(8.42±2.36)分;治疗前对照组NIHSS评分为(32.81±6.15)分, 治疗后为(15.44±2.52)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 P=0.468>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98, P=0.000<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5.12±2.68)d短于对照组的(21.25±2.7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914, P=0.000<0.05)。
颅内血肿的形成是因创伤等原因使脑内或脑组织和颅骨间血管破裂, 使脑内或脑与颅骨间有血液聚集, 并压迫脑组织, 致颅内血肿形成[7]。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病变, 病情严重, 若未及时处理则会致患者病死。临床治疗颅内血肿时, 其重点是处理继发性脑损伤, 及早预防并发现脑疝, 以免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脑组织[8]。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临床常用技术, 在早期能清除颅内血肿, 缓解颅内高压状态,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同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颅内压,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神经功能。而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时, 早期护理工作实施与否以及质量高低情况, 均影响着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而在患者护理工作中, 需对患者行优质的护理指导。
本次研究中, 对患者行术后护理干预, 与常规护理比较,护理干预是在整体角度进行观察, 予以患者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在科学理论、护理诊断的指导下按照事先预定的方法开展一系列规范的护理方案。对颅内血肿患者行护理干预, 注意患者体征变化, 维持患者通畅呼吸, 加强患者引流护理, 了解患者术后存在的并发症, 并予以预防干预措施。本次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此结果看出, 颅内血肿患者在接受微创穿刺引流术时, 对其开展必要的术后护理干预措施, 可增强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同时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鉴于此, 作者认为术后护理干预的实施具备较高的应用效果,在实施护理干预时需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及操作技能, 认真做好各环节细节护理。
综上所述, 颅内血肿患者在经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时采取术后护理干预, 可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促使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应用价值高, 是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