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阳
在网络时代和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图像为主的“视觉文化”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视觉文化逐渐兴起成为新时代人们理解和感知世界最主要、最乐于接受的媒介,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当代学生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样式。
视觉文本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基础,一般指用来表达某种含义或者传递某种信息的图形图像,大致可以分为静态视觉文本、动态视觉文本和智能视觉文本,传达的理念包含文字、色彩、明暗、图形、视频等要素。在教学中利用视觉文本进行接受和理解内容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从而能用“同理心”地去理解诗词的情感。本文以苏教版必修四中的课文《雨霖铃》为例,将其中的意象、意境等复杂模式的文字以视觉文本的形式展现,带领学生领略其中的感情,以视觉文本为媒介,探究视觉文本对进行诗词教学的启示。
诗词的情感传达是作者通过各种意象传递出来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一直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在传统的诗词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特定意象的常见意义以及对应的特定意境。学生并没有直观的概念和知识主动生成的过程,只能靠凭空的经验和想象理解,而利用视觉心理中的格式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视觉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认为的“格式塔”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外物的形状,而是经过心理知觉活动生成的经验整体。比如说,一个正方形有四条线组成,但正方形的意义除了是四条线外,还具备面积、性质等独特属性。这和诗词教学重难点——意象与意境的特质是有高度吻合之处的。
视觉心理学认为,视觉文本对人有心理投射的作用,好的视觉文本能使人产生积极的心理波动,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知识生成的过程。因为《雨霖铃》中使用了大量典型的意象,而它们呈现出的画面非常丰富,仅凭借主观的想象,学生很难再现感受其构成的特殊意境。所以在《雨霖铃》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包含视觉文本(背景图)的内容、色彩、明暗等要素在内的丰富的静态视觉文本(图1)。
图1 视觉文本
视觉文本内容的设置难度系数比较简单,只是让学生对意象有直观的感受和还原,可以帮助学生想象,深度理解意境和情感。在《雨霖铃》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很敏锐地捕捉到桃树颜色的差别,并由此感受到柳树和残月渲染出的离别伤感的气氛。
视觉文本内容中的色彩差异是视觉心理中影响理解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丰富的色彩感觉可以改变学生的感受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理解能力。传统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注意到的色彩因素,在视觉文本的呈现中,诗词意境变得鲜明易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视觉文本的色温太过于明亮,于是通过把背景图的色温调低,视觉文本中的月光变得幽暗清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在夜色笼罩下的离别愁绪。
一重意象背后有多层的含义,对于这些含义的理解程度受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和理解能力限制。选择《雨霖铃》这篇课文进行视觉文本的教学实践,是因为《雨霖铃》中的意象含义层次丰富。例如,“杨柳岸”这一个意象,理解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可能就是直观地理解为“长满柳树的堤岸”,可是理解能力素养高的学生解读出的所指意义可能就是:“离别”“惜别”“情思缠绵”等一系列深层的“所指”。诗词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表层意象的“能指”,去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多样化的“所指”。
在任何诗词中,对于意象“所指”的把握的能力已经超越了语言文字的“能指”,上升到了理解体悟的素养层面。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科素养并不是这么高的学生在诗词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因为“所指”有着不同层次的意义指向(如图二)。
图2 能指与多层所指层次图
笔者以《雨霖铃》为例,二用视觉文本:首先,出示环节一修改过后的背景图,并利用photoshop软件绘制了实景图和下阙虚景图,利用Power Point加入两幅图切换的动画,将原本的静态视觉文本拆分后,又添加了时间变化,制作成新的动态的视觉文本让学生修改。学生敏锐地捕捉到,修改过后的这幅背景图还原的风景从时空的角度依旧有问题,因为兰舟、江水都是离别时的现实场景,但是杨柳岸、残月、千里烟波都是想象出来的场景。一幅图没办法表现柳永描绘的场景,因为他的描述是加入了时间线的,有现在的、也有未来的场景。教师由此修改PPT,用动态画面链接从离别到想象的两个场景的转化,形成新的动态视觉文本。两个场景在时间轴上动态结合了,不同的时空相互联系,离别之愁一直延续到未来而不断绝,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虚实结合”和“因情设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入视觉文本,能够弥补学生在诗词阅读理解过程中学生由于不能深层把我理解语言和意象造成的“视野缺失”。正如教学片断中所展示的那样,利用动态视觉文本后,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和场景的切换。
以或静或动的“图像”作为主要形式的视觉文本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拥有着快感和愉悦体验的接受方式,而且比起文字而言,视觉文本能帮助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更加直接、更加显著。但是视觉文本也有其局限性。
视觉文本主要侧重于视觉的刺激,视觉刺激强化后,其他感官的刺激则会相对的弱化。视觉文本在教学中的使用不能排斥其他表现形式,比起单一的展现模式,多种感官刺激无疑要比单纯的视觉刺激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我们可以巧妙利用视觉文本的局限性,反向利用。比如在《雨霖铃》教学中用背景图的形式不可能还原的场景。比如“寒蝉”的寒冷,“竟无语凝噎”的沉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场景无法还原的局限性,借机让学生体会“寒蝉”“无语”等意象对于诗词意境和诗人情感表达的意义。
利用视觉文本进行诗歌教学,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在于,视觉文本的选择和制作对软件和硬件的技术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具备创造性,去创造合理新颖的视觉文本。比如在上《雨霖铃》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就使用到了6种软件,素材的选择更是花费了比较多的精力。所以笔者通过让学生成为创作主体和师生共同创作视觉文本的方式,创建学习共同体,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他们更深入地对文本进行了分析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