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江,谭运新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医院,江苏 南京 210031)
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了2.5亿,高尿酸血症患者数量超过了1.2亿,同时两种疾病的共存率为26%[1-2]。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效益,本文以对比分析方式探讨不同药物的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在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开展本次关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研究,期间总共选取86例符合研究标准的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组、常规组各4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多项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对比价值。
左旋氨氯地平由施慧达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1083;坎地沙坦酯由昆明源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174。
两组患者均在研究开始之前1周停用降压药物。常规组每天清晨口服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每次2.5~5mg,每天用药1次;实验组每天清晨口服坎地沙坦酯进行治疗,每次4~8mg,每天用药1次。
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涉及到血压、尿微量蛋白值、血清肌酐。24h尿微量蛋白测定方法:采取患者早晨10mL晨尿,在离心处理取出清液后应用双光经免疫浊度分析仪检测,具体标注为:白蛋白(MA)>19mg/L,转铁蛋白(TRU)>2mg/L,免疫球蛋白(IgG)>8.0mg/L,a1-微球蛋白(a1-MG)>12.5mg/L,上述均属于阳性。
研究当中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0.0软件实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SBP、DB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SBP、DBP均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具体研究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对比(±s)
组别 SBP(mmHg) DBP(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43) 161.0±10.2 121.5±6.6 100.5±5.9 81.5±3.2常规组(n=43) 171.0±9.2 149.4±3.4 99.9±6.8 93.4±1.2 P>0.05 <0.05 >0.05 <0.05
具体研究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蛋白值、血清肌酐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蛋白值、血清肌酐对比(±s)
组别 例数 血清肌酐(μmol/L) A1-MG(mg/L) MA(mg/L) TRU(mg/L) IgG(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3 88.5±16.8 74.5±14.9 26.4±10.4 11.3±3.8 25.6±16.5 14.8±6.9 4.4±3.2 1.3±0.0 10.7±1.4 7.4±1.2常规组 43 89.4±18.7 88.5±12.7 25.4±11.2 22.4±4.6 25.8±13.5 20.1±5.7 4.3±2.6 3.4±2.2 11.8±1.2 8.3±1.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原发性的高血压属于临床中最为普遍的疾病类型,其中约有25%的患者会发展成为终末期的肾病[5]。早期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和高血压有直接关系,肾小球的血流量不断提高导致肾小球高压、高灌注以及高滤过性损伤的发生,临床中的表现主要是以肾小球滤过膜的生理性损坏为主,会呈现出小分子蛋白过多滤过[6]。通过本次研究认为,坎地沙坦酯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尿微量蛋白的排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调节血压和肾脏病变方面所能够发挥的作用突出,血管紧张素Ⅱ属于主要介质,可以引发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同时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和肾小球滤过率[7-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SBP、DBP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多项尿微量蛋白值、血清肌酐数据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坎地沙坦酯非常突出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的控制尿微量蛋白水平,提高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药物强度较高,选择性较好,半衰期理想,属于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药物,可以在临床中作为首选。
综上所述,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采用坎地沙坦酯的临床疗效突出,可以有效的改善尿微量蛋白排泄状况,能够有效的降压并控制尿微量蛋白排泄量,维护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康复效益,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