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中心幼儿园 潘雪萍 林霄霄
我园早在2012年就开展了“前童小匠”的研究实践,依托剪纸的多种技巧,逐渐形成古镇幼儿园与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美丽的前童古镇至今仍保存有明清时期完整的民宅1300余间——马头墙、飞檐翘角、石柱门窗,俨然一首首前童人家的合奏。我们借助幼儿身边的古民居建筑这个十分有特色的载体,尝试以西方流行艺术“波普”为剪纸新形式,让幼儿感受剪纸作品的整齐和变化的艺术美,通过一课多研模式不断提炼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剪纸课堂教学,引发幼儿对传统剪纸艺术的兴趣。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准备和过程,开始了第一次“波普艺术古民居”的执教和研讨:
1.了解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感受波普艺术的色彩美、呆板美、形式美。
2.尝试把古民居剪纸用波普艺术的方式拼贴、摆放,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古民居剪纸作品若干;卡纸、剪刀、胶水等;PPT课件。
1.欣赏“波普”艺术作品——《玛丽莲·梦露》
师:小朋友们剪了很多的古镇房子,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特别有味道的作品(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幅作品名叫《玛丽莲·梦露》,在这幅作品里你发现了什么?(画面颜色多、都是同一人物)
师:格子之间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排列整整齐齐)
师:格子里头像的摆放位置有什么规律?(都摆放在格子中间)
小结:这位画家用玛丽莲·梦露的头像,通过复制但有色彩变化的一种方法表现出来,这种形式的作品叫“波普”艺术。虽然波普作品看着很简单,但它整齐、严谨,让人觉得有种特别的美。
2.创作整齐的波普“前童古民居”
师:我们也尝试创作一幅“波普”作品,作品就叫“前童古民居”。
师:你觉得我们创作的“波普”作品怎么样?和《玛丽莲·梦露》比哪里不一样?(梦露的头像有没有歪?有没有跑到格子外面呢?)
3.比较欣赏波普
出示波普作品“变化的手”,引导幼儿发现两幅作品的相同与不同(底版形状与组合形式相同,颜色丰富,但手的摆放方位不同)
小结:原来波普作品还能随意摆放里面的图案位置,可以留的多些也可以留的少些——变化也是一种美。
4.创作变化的波普“前童古民居”
教师引导幼儿完成多方位,有变化的波普古民居作品(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幼儿帮助)。
5.对比欣赏,感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波普展示作品好在哪里?
在第一次的教研中体现了原创活动能够基于园本课程来设计,十分接地气。执教老师上课富有激情,情感以及回应上都能和幼儿较好互动。但有教师对教材选择、教学支架运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1.教学内容过多
活动中分别通过欣赏《玛丽莲·梦露》和《变化的手》两幅作品,让幼儿感知波普艺术的整齐和变化的艺术美,然后剪出古民居粘贴并组合摆放,整个活动课时整整拖延了15分钟。较多的集体教学内容影响剪纸情感的激发,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删减过多的内容,同时也要学会乘法,教师陪孩子“漫步”时取得成效最大化。
2.环节设置呆板
欣赏作品和创作表现,这两个学习内容均是先出现多媒体图片幼儿观察讨论,之后幼儿根据已有剪纸经验进行创作。环节设置较单一,运用的教学手段也不够多样化。
3.教学支架不够
两幅波普作品的比较中教师梳理缺乏支架,应对零散经验用图示、图案进行提炼归纳,例如表现的物体、底版排列、颜色、数量、方向等的不同,需要老师智慧的提供。
鉴于研讨结果,我们团队没有放弃,继续进行第二次教研:
1.了解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感受波普艺术重复、整齐和变化的美以及色彩的丰富性。
2.尝试用多种形式把剪纸古民居作品用波普艺术的方式表现。
古民居剪纸若干;彩色方形、圆形卡纸、剪刀、胶水、棉签等;PPT,两块展板,波普艺术字卡。
1.感知欣赏“波普”艺术
⑴欣赏作品“虎大王”,引导幼儿感受画面的整齐美。
师:今天来了很多客人,有位大师想给大家表演一个有趣的节目。
播放课件PPT1:依次出示1只老虎,2只……(原来它们是重复的,出示图示)。
师:你们都是前童小匠,知道怎么可以剪得一样吗?(连剪、叠着剪、模板剪)
师(增加圆底):给1只老虎加了红色的圆底版,剩下3只怎么办?你发现了什么?(“大师送给每只老虎不同颜色的圆底”,出示图示)。
师(增加方底):我们找一找有哪些不同?(引导幼儿说出一只老虎里有两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底版,出示图示)。
小结:像这样底版色彩不同、把老虎重复组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叫整齐的波普艺术(出现字卡)。
⑵作品再欣赏——手,引导幼儿感受变化跳跃的波普美。
师(播放PPT2~3):你在这幅画里又发现了什么?(手的颜色、方向、形状有变化,是波普艺术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小结:原来,整齐或变化的重复摆放图案都是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我们艺术家真了不起!
2.学习操作“波普”古民居
⑴教师要求幼儿自由选择分组,一组提供颜色、形状不同的底版,剪贴古民居,完成整齐的波普作品;另一组提供不同颜色的底版,剪贴完成变化的波普古民居。
⑵幼儿自由操作,组合完成波普作品。
⑶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评价分享作品
4.拓展延伸
师:老师还带来了很多的波普艺术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作品课件《玛丽莲·梦露》,《鲜花》)。幼儿园里还有很多波普艺术,现在大家一起去找找吧。
1.欣赏作品调整
由原先单调的《玛丽莲·梦露》调整为孩子感兴趣的《虎大王》,而且减少组合数量(由9幅变成4幅组合)。
2.多媒体课件运用
引导幼儿观察虎图是一模一样,但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底版;欣赏变化的《手》时则运用重叠的方法让幼儿感受细微的变化。
3.教具有效投放
教具应贴近幼儿认知特点,如欣赏《虎大王》时,根据幼儿的观察出示相应的图示;分组创作时,给整齐的古民居这组投放模板,幼儿可以仿剪,达成既定目标。
4.延伸拓展
最后环节延伸到生活中,提供了许多幼儿经常接触到的波普图片,如大师的艺术作品、瓷砖墙面、柜台摆设、服饰、沙发等,让波普艺术从课堂回归幼儿生活,从而得到艺术的熏陶。
通过二次的集体教研活动,教师的教材分析、教学策略以及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都有了交集和碰撞,一次次智慧的调整让幼儿建构有价值的学习经验。
波普艺术是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作为题材,采用重复拼贴、排列的方式进行创作的流行艺术。第一次选择了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鲜艳的色彩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画面色彩浓淡不均及色彩错位给幼儿欣赏增加了难度;第二次执教时更换内容为《虎大王》,整幅作品色彩纯正,四个不同颜色的方、圆底版,虎虎生威的大老虎,让幼儿更有探究的欲望;操作环节的波普作品创作“古民居”则来源于幼儿居住的古镇——“我的家就住在这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找到热情,并有助于乡情的萌发。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各种不同艺术”。我们以幼儿为出发点,融合地方文化底蕴,结合本园的剪纸特色,将西方流行的波普艺术运用到传统剪纸中,使用多种教育策略,让他们在艺术活动中大胆、自由地表达他们对古民居美的感受,体验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让幼儿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快乐的成长。所以,通过研课,我们把活动的目标最终制定为:
⑴了解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感受波普艺术重复、整齐和变化的美以及色彩的丰富性。
⑵尝试用多种形式把剪纸古民居作品用波普艺术的方式表现。找准了目标定位,有利于教师有效把握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巧用多支架展开:
⑴图片比较:提供两幅不同的波普作品《虎大王》和《手》,让幼儿感受整齐排列和变化组合的不同美感。两幅作品均色彩丰富,虎图案统一摆放在格子的正中间,手图案则是大小、方位、形状都有不同,且底版数量有差异,幼儿在比较中深入了解波普,获得欣赏经验。
⑵图示运用:第一次理解波普作品时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做出回应,但缺少梳理;后来的研讨中教师提供图示,如《虎大王》用虎图案居中表示,不同的底版用不同图形(圆形和方形)呈现;相邻颜色的差异也通过图示告知幼儿。在图示的引领下,幼儿了解了波普艺术的多个特征。
⑶多媒体调整: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从第一次呆板的作品图片出示到第三次生动的动画演示,从《虎大王》到变化的《手》,以及古民居的制作要求,在PPT制作中汇集了教师的智慧,给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注入新的活力。
⑷模板使用:“古民居”重复图案如何出现呢?让幼儿对边折纸后,使用模板拓印在纸张的闭口边,然后剪出古民居——这样的小工具让幼儿掌握了复制方法。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第一次执教时先欣赏整齐的《虎大王》后创作整齐的“古民居”,接着欣赏不同的《手》再创作变化的“古民居”,整个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缺乏变化。最后调整为比较欣赏两幅作品,然后根据自己爱好,分组创作不同形式的波普“古民居”,幼儿不仅可以同时感知风格有差异的艺术作品,而且有自由选择剪纸的机会。在整齐组,幼儿自由搭配颜色,认真拓印;变化组根据生活经验创意剪,创意得到更好呈现。
在《指南》的引领下,此次一课多研活动——在“波普艺术”中感受不同的展现形式所带来的剪纸艺术美,让孩子们收获了别样的快乐!
整齐的民居
变化的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