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金华,梁利鹏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河南 郑州 450016)
近年来由于人口红利衰减、国际经济格局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同时全球矿业和地勘投入的大幅下滑,社会投资快速萎缩,矿业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1]。地勘单位在经历了“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和供给质量低下等问题逐渐显现;同时以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颠覆了发展的底层逻辑和传统思维方式。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地勘单位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顾名思义是从供给端出发,其中包括制度变革、产品服务供给或者创新思维等;重点在于结构优化,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对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将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不断满足需求变化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生产力[2]。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需求,二者作为对立双方,辩证而统一。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强调供给,也要关注需求,强调改革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地勘行业新常态下,可以从政策、制度、市场、创新和人才建设等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目前地勘市场上,一些小企业可以从事与地勘事业单位相类似工作,这些企业采用的技术方法、组织构架、人员配备、产业结构等没有明显差异,导致地勘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下降。行业恶意竞争、互相压价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在一定层面上映射出矿业与地勘市场集中度较弱[3]。另外我国的地质勘探项目实施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在技术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目前地勘行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从政策供给侧出发,第一,明确地勘事业单位工作性质,将地勘工作的商业性与公益性进行明确归类;第二,将部分单位进行合并,消除编制冗余现象,整治岗位重复设置问题,放宽政府对地勘单位的约束,降低地勘工作的运行成本。另外,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有效提升地勘单位整体工作效率。制定一套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管理制度,以市场公平竞争为原则。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强法律规范,加强地质勘探科研成果宣传力度,鼓励地勘工作人员发挥“匠人”精神。最后要牢牢抓住“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立足三矿,探索三新”等创新性政策,打开地勘行业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任何实体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资本作为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因种种历史局限,在部分地勘事业单位中,其运动性、灵活性等优势尚未被有效利用,这就直接影响了改革开放40年来,地勘事业单位作为整个产业链中的基本环,其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被逐渐削弱。
2012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达到顶峰,总投入约1280亿元人民币。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16.8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约1080亿元。2012年以后,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能源开采行业进人寒冬。与此同时,地勘行业发展同时受到影响,因其对市场供应关系重视力度不够,过分依靠政策支持,未对市场需求进行一个提前预估,使地勘行业在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地勘行业所面临的新环境[4],能源开采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是在绿色环保、智能化建设、数字矿山建设等方面释放大量潜在需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去产能是地勘行业改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地勘行业要以地质为基础,提升矿产服务质量,进军深部找矿,转低效供给为有效供给。同时,在优化升级地质找矿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业务特点,在城市地质、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发挥地质优势、做好地质工作,营造地勘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横向上,努力开发因区域差异发展而凸显出的特殊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战略部署,开拓海外市场。纵向上,将各产业链进行整合,将关注重点放在资本运作上,稳固经济实体运作,企业资产、资源、资本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在资源储备、地勘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优势,确立市场主体地位,提升市场话语权。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源动力,是企事业单位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地勘单位的生产手段过于单一、陈旧,产学研联系不够紧密,难以适应中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地勘行业的技术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有望打破地学系统科研、深地勘查、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优化等领域的瓶颈[5]。同时,广义上的创新涵盖管理制度优化、市场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新路径等。
在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勘行业上同样具有颠覆性力量。将以往单纯的“数字地质”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处理,挖掘有价值的结构化信息,加强地质数据的共享与流通,体现数据实用性价值。数据和信息可以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信息价值的同时,发掘潜在需求,让信息服务贯通整个行业,推动地勘单位提质升级。
地勘单位的人才创新建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据不完全统计,地勘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足三分之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以后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想要实现探采一体化和“走出去”战略,大量金融、法律、外语专业的人才必不可少[6]。同时,各省的地勘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研发能力不足,地勘单位评判标准唯资历和论文等现象严重,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地勘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工作大多在野外一线,条件艰苦、远离城市,但是现阶段地质力量更多地追求工作的幸福感,在地勘行业低谷期,这种矛盾更加严重。为了能够在未来地勘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对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地勘单位可以在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的基础上,丰富战略性人才。同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合作,优化理论联系实际,科研指导生产。在加强单位文化建设的同时,灵活调整野外和室内工作的频率,提高地勘事业的行业认同感。专业人员在做好自己专业的基础上,要加强综合知识技能的学习,做到一专多能。同时,建设“互联网+地质”信息平台,建立行业内跨区域的技术人员共同体。团体本身因平台化而具有绝对独立性,其不依附矿企、地勘单位和政府机构。团体须制定一套完善的诚信体系,并共享项目勘查信息、经验,为勘查投资方提供所需的技术人员。技术输出的质量监控机制依靠团体众人而非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相应的技术人员可以拿到高比例的项目薪酬。相信随着团体规模的逐渐扩大,它将在未来地勘行业占据一席之地。
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经济新常态下,地质勘探行业想要经久不衰发展下去,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供给结构上,并且要有效解决侧发侧给问题,前文中所提的地勘工作的不同层面与侧给制度各元素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地勘改革时要向深层次方向发展,特殊问题进行特殊对待,以大局为重,解决重点问题。
现阶段,地勘单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形成一整套系统工作流程,需要经历相当长历程,进行不断摸索,总结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调整地勘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方案。在改革特殊时期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不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将改革进行到底,引领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