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融入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

2018-12-31 00:00:00张俊庭
水能经济 2018年10期

【摘要】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迫在眉睫,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生态治河的理念及主要模式进行了整理和归类,结合近期中小河流治理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生态防护技术的设计合理应用进行了分析,以寻求实现在满足河流安全行洪的前提下,修复中小河流的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目标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理念;中小河流;设计;措施

1、导言

作为水资源治理的重点项目,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较于大江大河,中小河流治理现状不容乐观,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是目前洪涝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水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也是现阶段中小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2、生态健康河流概述

生态健康河流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北美和西欧家最早提出的,主要是针对在社会发展中,造成的河流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为了恢复河流水质、强化污水处理,政府加强了对河流的治理工作。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河流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并且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也加强了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

目前,针对生态健康河流,有两种观点:一、盲目追求河道自然形态,忽略河道治理的必要性;二、一味注重河道的开发利用,忽略河流的水生态健康。但是这两种观点都是偏激的。从历史上河流演变和治理的开发过程来看,所谓的生态健康河流主要是一种平衡状态,即保持河流自然、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均衡,这才是生态健康的河流。

因此,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一定要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和自然形态,使其开发和利用相互结合,达到人与水相和谐、人和水共同发展的效果。

3、生态治河的模式

河流生态治理的模式主要包括河道清淤清障技术、河流湿地构建技术、河岸生态护砌技术以及岸后景观构件技术4大类。根据河道不同河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不同生态治河关键技术的典型综合应用,达到恢复完整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增强河道天然净化功能,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并改善河流自然与人工景观功能的目的。

3.1河道清淤清障技术

河道清淤清障重点处理对行洪排涝及水质有影响的砂石、垃圾和淤泥等,将其清运出河道,并对河道内影响行洪、航运和景观打造的障碍物进行拆除,而对不影响行洪安全的滩地或沙洲等,可予以保留。河道清淤疏浚以有助于恢复提升河道的过水能力、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为目的;清淤疏浚后河底高程要与上级骨干河道河底高程相衔接,并以结合满足过水能力、航运要求,不破坏堤防结构安全为原则。

3.2河流湿地构建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

3.3河岸生态护砌技术

生态护坡,是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生态护坡较传统护坡更具有自然生机,能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河岸生态护坡按材料和方法主要分为5大类:植被护坡、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生态基材料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金属网笼块石体护坡。

3.4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有关乡镇规划等,对河道流经的村庄及乡镇进行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设计,在人口密集区适当河段布置一些景观效果好的树种进行景观绿化,生物与植物物种尽量选择本地物种。注重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体现当地水文化特色,统筹考虑,统一设计。采取的工程技术包括:设置亲水平台、斜坡面绿化带和滨河广场等。

4、生态理念融入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

4.1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理念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河流治理模式。目前,在河流治理工作中,生态理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河流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更应当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将河流治理从工程水利向着生态水利转变。2)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必须与区域内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在确保河流防洪防涝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河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在布置和设计堤岸线时,应当对河流的自然形态进行保留,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物种多样性。4)将现代化设计理念与区域内文化结合起来,不仅要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还要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有机融合。5)对于边坡条件下的河流,构建生态缓坡是较为合适的治理方式,根据河流流速进行植物的选择,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

4.2确定需要治理的防洪标准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首先要结合河道的规划等级、保护区域对象等因素确定河道防洪标准。但在标准确定的过程中,针对每条河流的特殊性,在确定防洪标准时,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根据每条河流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定防洪标准。根据行业相关设计规范,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主要分为三种:一,以农田防护为主的河流,以5年一遇为标准;二,以保护乡镇为主的河流,以10年一遇为标准;三,以保护县城为主的河流,以20年一遇为标准。

4.3清障工程

按照河道整治统一规划,对阻水构筑物和岸坡废弃物全部进行清除。对失去功能的堰、闸、坝等进行拆除,对保留功能的建筑物进行拆除重建或加固处理。对于拆除后的块石、砼块可用于河道抛石固脚使用,其他拆除料需运至弃渣场;岸坡废弃物全部运至指定弃渣场堆放。妥善处理拆除工程产生的弃渣,防止随意丢弃对河道生态造成污染。

4.4生态河堤建设

首先要根据当地情况,合理选择堤防标准。除险加固堤段既要重点考虑危险堤段,也要防止过度加固,加固时要尽量保留原有植被,人口聚居区域,可因地制宜地设置亲水平台等休闲设施。堤防工程原则上不新建,确需新建时,应充分论证并符合相关规划,严禁占用水域和缩小河道断面。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河流治理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生命工程,是涉及防洪安全、水生态治理、洪水资源利用的民心工程。河流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要因地制宜,坚持以安全和生态并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注重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王洪.生态理念融入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7):170-172.

[2]周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思考[J].珠江水运,2018(06):110-111.

[3]唐皓.生态护坡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8,4(05):149-150.

[4]黄河,秦根泉,周天鸿,康晚英.生态治河理念及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应用探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17(1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