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盛楠(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讲话精神指引下,全省坚定不移地推进落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部分领域率先发展、领跑全国,在实现中部崛起中闯出了一条创新路。
近年来,安徽在新常态大环境下,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实体企业因缺乏核心竞争力艰难前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迫切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1]。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安徽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把准时代发展脉搏,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牢固树立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创新成为安徽发展的主旋律,形成最鲜明的安徽特色[2]。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安徽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氛围进一步浓厚,创新指标不断跃升,发展劣势逐渐扭转。2016年6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安徽省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新之路得到国家的充分认可。
近年来,安徽全面贯彻创新型“三个强省”战略,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成果不断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给安徽发展注入蓬勃生机。世界最薄0.12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实现量产;世界首款智能交互客服机器人研发应用;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企业彻底改变我国家电行业“缺屏少芯”的落后局面;“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101.2秒运行的新的世界记录,标志着中国在受控热核聚变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意味着人类朝着拥有可使用10亿年的清洁能源又迈进一步[3]。这些伟大的创新成果表明安徽发展理念的创新和转变是及时的、正确的、成功的,思想对了,才能完全实现道路自信,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不妥协[4]。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安徽将继续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通过“明确一个机制、坚持双轮驱动、建设两大中心和两大平台、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扎实推进创新型强省建设,努力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安徽经济发展质量。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安徽积极肩负国家创新使命,勇于担当国家创新任务,创新平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协调推动平台管理创新,统筹部署平台发展方案,充分发挥“一区一中心”的辐射示范效应,不断增强安徽创新发展的区域协同效果。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全国第二个、中西部首个国家创新体系基础平台,其成功设立是安徽创新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不久的将来,安徽将通过整体推进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成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2+8+N+3”多层次创新体系等,使其成为代表安徽的全新创新平台。
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安徽重视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努力破除一切约束创新的僵化思想和制度障碍。一是充分借鉴创新水平高的区域的发展经验,强化创新政策顶层设计,为创新提供强大保障。二是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纵向前行,推动实现“四大转变”,即变传统科技评审立项支持为后补助和奖励支持,变科技专项经费切块支持为按市场机制竞争择优支持,变政府组织专家评价为市场化、社会化第三方评价,变科技资源分散分割为共建共享、协同创新。三是改善创新人才机制,拓宽选才、纳才的视角和范围,以贡献多少为选取导向,不断完善人才环境[6]。
当下,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安徽必须遵循创新发展规律,更好地在推动创新方面发挥政府作用,从点(创新主体)、线(产业)、面(区域)全方位创造创新发展的新机制[7]。要加快科技支持行政决策的机制真正落地,建立社会参与的创新治理系统;要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施行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要注重管理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促进科研资金融通,通过科技与金融、类金融的深度融合开拓科技创新的实现途径;要更加注重深化创新人才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改革方向。今后几年,安徽将坚定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改革,不断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朝着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稳步迈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安徽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总体目标,通过一系列新政策、新方式、新机制助推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一是通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强化原始创新带动力。二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应用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拓展实施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前沿引领技术等创新,为建设科技强省、质量强省、数字安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聚焦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总体要求及安徽创新特色,加速创新要素的集聚整合。四是进一步明晰各类创新主体的发展需求,精准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协同创新,系统提升创新能力。
近年来,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一系列世界瞩目的创新成就,实现国际上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上天,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全线贯通,“墨子号”与“京沪干线”一起构成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专项随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开展在轨测试,至此,我国初步建成空间量子通信实验平台。“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标志着中国量子通信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实现了世界上相关领域零的突破,而且标志着在某些领域我国科技已从“跟跑者”向“领跑者”彻底转变。安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准发力,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区域创新能力多次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9位,成绩斐然[8]。从拿市场换技术,变成这些领域科技规则的制定者,引导着周围区域向安徽寻求答案,安徽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创新,已经成为美好安徽的“金字招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安徽必将不忘创新初心,牢记创新使命,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