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

2018-12-29 00:00:00曹树斌
当代旅游 2018年7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于高校人才提出的标准不断提高。大学生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结合了广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兴趣爱好。通过组织与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有利于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因此对其组织与开展中的特点、作用、存在问题等进行探究,充满了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开展

民办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应充分结合大学生专业特色以及兴趣爱好。作为高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门,组织与开展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有利于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构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应充分引起重视并深入进行进行,其对于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校外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意义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上,通过组织和开展大学生课外活动,可以全面展开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其对于提高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高校校风、学风建设、活跃校园文化气氛等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方面,通过组织和开展大学生课外活动,同学们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另外,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意识。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现状

(一)大学生课外活动不够丰富,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课外活动重要性

当前,很多民办高校在组织与开展课外活动上存在课外活动类型十分有限的现象。很多民办高校虽然组织开展了大学生课外活动,但是其类型主要是文体类,甚至直接办成了少数特长生的展现舞台,这使得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大学生课外活动无非就是文艺活动或者体育活动,其是文体生绽放光彩的平台,因此对其而言参加课外活动即意味着浪费学习时间,进而在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上差强人意。

(二)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部分民办高校校内课外活动主要以学生社团为主体,而且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大多是体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意志。因此在进行活动管理时,其过分依赖操作程序和权限,这十分不利于学生主人公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民办高校虽然规定了课外活动组织开展的具体原则,但是在具体管理机制上不够完善、科学,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和开展效果缺乏相应地评价机制。

(三)大学生课外活动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大学生课外活动如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其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但是,当前民办高校组织与开展课外活动类型有限,活动形式千篇一律,在具体组织与实施上存在流于形式、表面应付的心理,这使得大学生课外活动很难彻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偏低,参加面相对较窄,很难实现高效课堂与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双向互动。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建议

(一)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提高学生对于课外活动的认识

民办高校组织与开展大学生课外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如果高校在课外活动中过于注重技能传授,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受挫,进而导致在以后的课外活动组织中学生参加意愿受到影响。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课外活动的认识和态度,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应注意以下原则:①多元化原则,全面了解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活跃大学生校园生活、健全学生人格为目的组织开展课外活动;②开放性原则,课外活动不一定要局限在校园内部,也可以通过调用社会资源开展在校园外部,例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术科技活动,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认识,并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创新性原则,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不拘一格,不设硬性标准,不设定操作流程,充分锻炼大学生的想象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精神;④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高校应实现从“执行者”到“统筹者”角色的转变,倡导大学生自主管理以及自主进行社会实践,只有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外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二)突出专业特色

将大学生课外活动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组织与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构建专业教育实践平台,其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竞争意识。专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应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高校可以设立学生护理协会,那么学生护理协会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技能大赛、护理知识大赛、紧急救援培训等课外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交互。

(三)完善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机制,为活动组织与开展提供保障

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必须紧紧围绕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这一主题,为了有效落实这一主题,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对课外活动的功能和实施效果进行保障。对于高校领导层而言,其应正确认识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的重要性,将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提到重要工作日常,并将管理效果纳入相关人员职务提升以及业绩考核体系。另外,充分调用一切因素为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够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心里素质,其有利于为大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应正确认识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开展中突出专业特色,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大学生的和谐、积极、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茂义.再析立德树人目标下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优化与创新[J].现代交际,2018(14):164+163.

[2]李京彬,李敬儒.“三位一体”大学生课外活动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175-176.

[3]张木.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项目化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