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远
摘要: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结束分裂,重建秩序,成为历史发展的大势和诸子致思的焦点。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重建社会秩序是他的最终目的。不同于孔子对周代之制的向往,荀子所要建立的是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是需要国家统一,国富民强作为保障,通过“隆礼重法”、“尊君行道”、富民教民的方法途径来重建秩序。
关键词:秩序;统一;富民教民;隆礼重法
一、重建秩序中关于“秩序”的内容
(一)完成“统一”
“儒者推崇者最初并不关注其发展秩序的理论基础,也就是不需要表述的自然存在的、毋庸置疑的道德来源以及价值理论,其只是将道德理念当做真实存在、被认可的价值观点与行为举止”。[1]但是在当时社会变化、思想变化之后,最初的诉诸“天命”、“天道”不证则清楚的秩序规则逐渐不能得到其他民众的认可。以“礼仪道德”当做建立统一国家的基础,荀子表达个人对全新秩序的设想,总结之后是以天下一统、思想一统、制度一统为全新规则。
(二)富民教民
在做到国家大统一后民富国强是国家平稳长久发展的基础。荀子指出社会稳定秩序的创建需要从富民开始,其指出统治者的重要任務是促使人民众富裕,进而帮助国家强盛。只有富民才可以“养民”、“取民”、“安民”,进而维护国家的平稳发展,加快国家的进步。
二、重建秩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天下不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常年战乱,地缘与政治关系逐渐变成政治发展的关键部分。“天下,并非是百家姓氏、血缘的算术汇聚体。其超过血源关系而持续延伸”[2],当时封建体制所依靠的“血缘”关系和世卿世禄制开始被如花。“齐一天下”看似结束地缘对血缘关系的超脱,但是本质上依旧是伴随政治权力对地缘关系的汇总而形成全新的秩序。伴随权力转移,宽松政治同盟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求。荀子所提出“天下一统”是以君权为核心的社会,其把选择人才的权利转移给君主,“把封建制度中产生的横向关系全部添加到纵向政治关系中”。
(二)思想不统一
今天人们所关注与探讨的春秋战国阶段“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那个时候却是民众批评与否定的对象。基于“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无序发展局面,荀子从建设社会秩序的实际需求着手,对有关观点进行批评。《非十二子》最初指出“是非治乱”,其表示社会秩序和相关规则,其表示荀子最初就将社会秩序当做个人分析的着手点,其批评上述前提上进行。所以当时各家的思想观点都不一样,思想不一致会挑起战乱。
(三)人民贫穷,不识之无
春秋战国时期常年战乱,民不聊生,人民长期被统治者剥削,当时百家争鸣各种思想都有较好的发展,但是有条件发展的人在当时都是达官显贵,贫穷的人民接受不到这种思想的改造,大部分人民文化程度很低,不懂得礼法,也没有自己的思想。
三、秩序重建的实施途径
(一)隆礼重法
社会无序,在荀子的内心深处本质原因是无分。人必须生活在群体中,群体内部必然会出现纷争,有纷争就会出现混乱,混乱会导致贫穷。确定规则,所有人各司其职、承担自身的责任就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重点。其中“无分”是混乱的原因,因此明分就变成平治的重要方式,但是明分需要遵守礼仪制度,制礼的目标是治乱平正,是“经国定分”、稳定社会发展秩序。礼义法度是政治的前提,是国家“群居合一”的方式以及后续发展的重点。
(二)尊君行道
荀子将国君当做国家中位置最尊贵的人,是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荀子不只尊君,还把君主视为礼义之本,治之源。天地、先祖即便是礼之本,但是只是因为历史以及现实政治而设置的虚位,只有君师才是礼义本质。“君主不只是礼之根本,此外也和天地发展规则一样,是建立稳定秩序的根本方式。荀子尊君是为了行道,主要目标是实施礼义制度,建设全新秩序。荀子内心深处“君”不由个人德性影响,受到客观礼义限制。所以,尊君就变成建设社会秩序的方式,大一统秩序的建设是最终目标。
(三)富民教民
那么如怎样帮助百姓富裕呢?荀子指出需要使用“节用裕民”“裕民以政”的模式来帮助富民,统治者需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兴天下之利”(《王霸》),此外把“善养生人”放到“君道”之首(《君道》)。另外,荀子也指出通过减少徭役与赋税等方针来加快经济进步,指出必须富民才可以“养民”,进而确保长久平稳发展。
四、结束语
在以地缘以及政治关系为实际规则的战国阶段,荀子重建社会“大一统”具备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基于“无序发展”的现实情况,其把个人社会理论表述成“一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也就是理论层面与体制层面都需要建立统一规则,创建礼义和制度。与孔子“乘殷之路,服周之冕”,进而复原“三代”的君主宽松式政治联盟观念有一定的差异,荀子通过“天下一统”,建立稳定的、确保民富国强的新秩序。
参考文献:
[1]葛兆.中国思想史(第 一 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渡边辺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