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牡丹亭》中的超自然叙事

2018-12-27 01:16:28陈林红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牡丹亭

陈林红

摘要:《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其运用了梦境、鬼魂等超自然叙事这一叙事手法来完成剧本的创作,通过梦境、鬼魂等超自然叙事推动了叙事进程、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拓宽了叙事空间。通过对该剧中超自然叙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超自然叙事,也有助于探讨中国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超自然叙事;《牡丹亭》;叙事进程

汤显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终其一生,大半辈子都是在明神宗统治时期度过的,而此时资本主义正处萌芽时期,个性解放思想亦在悄悄蔓延。汤显祖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以超自然叙事的方式表达其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揭露了封建礼教虚伪和腐朽的面目,鞭挞了其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强烈支持与赞扬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等。

一、超自然叙事在剧作中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戏剧中,超自然叙事被创作者大量运用,在汤显祖的戏剧中尤其明显。而所谓超自然叙事便是指借助超出一切人类可能经验之上,不为人所感知、把握的事物来叙事。其本身其实亦是幻想产物,如远古的神话传说一样,只不过抛却了远古的背景,而与人的世界发生了联系,对人的世界产生影响。因此一切虚幻的存在都可以纳入超自然叙事的范畴。

总体来讲,在戏曲中,超自然叙事使用较多的是鬼魂、女巫、精灵、神、梦境、诅咒等。而汤显祖对梦境、鬼魂情有独钟,一生创作了著名的“临川四梦”,对梦境、鬼魂的描写运用游刃有余。在汤显祖这位世界剧作大家笔下,超自然叙事的运用使得其可以自由发挥才能、扩展想象空间,创作大量不朽之作。

在《牡丹亭》中的超自然叙事主要体现在游园惊梦、幽媾、魂游、冥誓等情节之中。因为梦境、冥间一般认为是虚幻的存在,故而自然是超自然叙事的范畴。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因为在后花园赏春,因春感伤,叹良辰美景转瞬过,昏然入梦与书生柳梦梅卿卿我我,尽享男女之乐。但终究是梦,梦醒时分,杜丽娘心生苦闷,可再次寻梦不可得,最后只有郁郁寡欢而死。巧的是,三年之后,柳梦梅路过杜家祠堂,竟然阴差阳错发现杜丽娘生前埋于太湖石之下的自画像,便挂在书房连连观赏。恰在此时杜丽娘的鬼魂前来与之幽会、发誓,演绎一场人鬼之恋,后来终于如愿还魂与之成亲。在此剧中超自然叙事的运用是全剧的灵魂,支撑起整个框架,正是因杜丽娘的春梦,在梦中与柳梦梅千般爱惜、万种温存,使得杜丽娘一片芳心全托付给了爱情、给了柳梦梅,才衍生出一段人鬼情未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

二、超自然叙事的功能

(一)推动叙事进程

从剧本结构看,超自然叙事是全剧的逻辑和动力中心,是剧情发展的关键,使戏剧结构更加完整。在《牡丹亭》中,魂在剧情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他们剧情根本无法正常进行,虽然其不是作品的主要描述对象,但若少了他们,作品也就无法展现主题。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位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从小接受封建教育,家教甚严。白天睡觉竟然被父亲指责为违反家教,衣裙绣有双花鸟竟被担心会牵动情思。她的日常生活不是“长向花阴课女工”,终日宅在绣房之中,就是跟随老儒诵诗书、通礼数。长到16岁连自家的后花园竟然未曾去过,沉闷单调的生活环境,空虚乏味的精神生活,全无少女该有的青春气息。内心情感的久久压抑使得杜丽娘在读到《关雎》时,悄然废书发出“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的感慨,借助丫鬟春香的推波助澜,杜丽娘踏出了闺房,来到姹紫嫣红的后花园,竟发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叹。满园春色,姹紫嫣红,充满生机与活力,不得不使杜丽娘不禁联想自己的青春就这样“被消逝”,心里自然无限伤感。回房后,于书桌前伤春,叹前人皆遇如意郎君,而自己已过及笄之年,却未能早成佳配,心里感伤不已。现实的不如意使得杜丽娘唯有通过梦境加以补偿。在梦中杜丽娘的情欲一泻千里,与柳梦梅经历了从相遇到相爱的过程,享受了男女之欢。梦中的千般爱惜、万种温存使得杜丽娘从此便陷入了情网之中,难以自拔。

惊梦的描写是全剧的铺垫,没有梦境,杜丽娘的情感难以释放,杜丽娘难与柳梦梅结下生死之恋。惊梦为后来杜丽娘因现实中得不到梦中的爱情而郁郁而死的情节提供了逻辑合理性。正是因为惊梦体现了杜丽娘对爱情的无比渴望、赤诚爱恋,激发了杜丽娘深埋于心的少女情怀、打开了其作为一个妙龄少女应有的情感世界,所以才會有后来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争、因情而生等情节。从整个戏剧来看,惊梦的描写是全剧的灵魂,是全剧情节的转折点,推动了整个戏剧叙事的进程。

(二)使叙事人物更饱满

除推动叙事进程外,超自然叙事的运用还使得叙事人物更饱满,人物形象更丰富。

《牡丹亭》中借助梦境、冥府等超自然叙事,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敢爱敢恨的杜丽娘。因在现实世界中,受到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杜丽娘不能越雷池半步,连接触年轻男子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谈期遇美好的爱情。所以杜丽娘的爱情追求只能止步于单相思,只能兀自伤春,只能通过梦境和鬼魂来实现。梦中,境况全然不同,杜丽娘变成了真正的女子,可以自由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释放压抑已久的情欲。在梦中,杜丽娘与柳梦梅深深相爱,经历了男女云雨之欢,尝到了“千般爱惜,万种温存”的乐趣。梦是现实的反映,是杜丽娘潜意识的映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违反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解放的大胆行动。

因情变成鬼魂之后,杜丽娘仍不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其鬼魂更主动、更大胆地与人间的柳梦梅相会,后来又不满足于以游魂之身和情人同居,便要求柳梦梅挖棺让她复活。最终,她历尽千辛万苦可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女子和柳梦梅这个活生生的男子缔结良缘,成百年之好。由于借助梦境、鬼魂等超自然叙事,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能够享受情欲、享受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敢于为了自己的婚姻幸福同封建势力作斗争。总之,借助梦境、鬼魂等超自然叙事的运用,《牡丹亭》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同封建势力斗争,青春奔放、至情至性的杜丽娘!

(三)隐忍揭示戏剧主旨

剧中人,往往为传达主题而生。《牡丹亭》借助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传达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背景之下,广大少男少女要求争取个性解放、婚恋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腐朽,以及它其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摧残。然这一主题是深藏在梦境与杜丽娘鬼魂之中的,汤显祖把梦、冥界作为跟苦闷现实对立的世界来描绘,从而通过梦中之境、冥界之境中杜丽娘的鬼魂勇敢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更为主动、更为大胆地和人间的柳梦梅相会,且以鬼魂的身份与其同居,以“至情”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以此塑造了个性自由叛逆的杜丽娘来抒发作者对个性解放思想的追求。

三、超自然叙事存在必要性

(一)拓宽叙事抒情空间

超自然叙事的运用是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表现深化、表象变异等手法,把生活真实和艺术虚构联合起来,借助极幻、极奇的梦中之境开拓创作视野、拓宽叙事空间的方式。如果没有梦境、鬼魂等超自然叙事,那么原来文本中的人物至多只是干巴巴的符号而已,难有张力,剧本也会显得很单薄。汤显祖把最大胆、最丰富的想象带进了自然界,同时他又把自然带进了现实以外的想象世界。当他的内在感情挣脱了明代中晚期“理”的束缚,同时受到明代特殊生活形态和社会生活刺激时,其内心情感产生激荡也就成为必然,其情感立场也会从迷惘状态中明确起来。因此采用超自然叙事也会成为人物抒情最直观的体现。如在梦境、鬼魂的描写中,汤显祖所写的“情”是最有意义、最富有生命力的,涵盖大胆反抗封建礼教和肆意鞭挞官场黑暗两个方面内容。如当杜丽娘“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入梦之时,梦遇柳梦梅,在似水流年中为“如花美眷”而来,二人在梦中欢会“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人物的情感直接通过梦境体现出来。总之,超自然叙事拓宽了抒情空间,既刻画了敢爱敢恨、真性情的主人公,又展现了作者的爱憎分明。

幕与幕、场与场的关系是戏剧的主要线索之一,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是戏剧的基本任务。而团块结构与线条结构是戏剧中常见的两种形式。前者侧重情节横的铺叙,幕与幕、场与场之间有明显的间断性或跳跃性;后者则强调事件纵的发展线索以及因果法则的逻辑性,要求脉络清楚、线索单纯。由此来看,《牡丹亭》中的鬼魂与梦境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团块、线条结构合二为一。它以传统戏曲的线条结构为基础,同时适当吸取了团块结构的特征,即在情节顺时而进的同时,插入在时间、空间上均跨越现实的梦境与鬼魂描写,纵向的情节线索似乎淡化了,而横向的场面描写得以写够写足。这时重点便放在了非现实人物的刻画描绘,一段才子佳人的旷世之恋,被表现得可歌可泣、美艳动人。这一团鬼魂、梦境描写,如同一粒散落的珍珠,但又由于它是为戏剧的人物塑造与全剧的主题服务,所以使全剧自然形成连中有断、断中有连的美学效果,极大地拓宽了叙事的空间。

(二)文化因素

中国素来的鬼魂观念、梦境观念是《牡丹亭》超自然叙事运用的文化基础。在古代,早有人死曰鬼的说法。《尸子》曰:“鬼者,归也。故古者谓死人为归人。”鬼又是什么?王充《论衡·讥月》中说:“鬼者,死人之精也。”另有:“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土。”《庄子·知北游》中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那灵魂是什么呢?《论衡·纪妖》中说:“魂者,精气也。”这种看法与世界人类学家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都把人体看成二元结构,即肉体和灵魂,并且认为灵魂是一种精气,人死之后,肉体虽会腐烂,但其灵魂却会离开肉体飘向别处,并且存世不灭。灵魂不灭的民俗信仰,奠定了古代文学作品中超自然叙事的基础,经由作家的加工、润色,构织出曲折离奇的鬼魂、梦境故事,来为作家的主旨服务。

而明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也是《牡丹亭》中超自然叙事运用的原因之一。因当时明代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女子追求爱情、幸福的自由,女子稍有反抗,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而当时正处明代晚期,封建社会难掩衰颓之势,开始走向没落,在其内部资本主义已悄然萌芽,在思想方面已形成了巨大的民主启蒙思潮,加之张扬自由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此影响下,当时的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从原先粗线条勾勒的神人同一,叫人膜拜的古典世界,替换为有现实人情味的世俗日常生活了。普通男女之间的性爱已成为流行而突出的题材或主题。汤显祖的《牡丹亭》正是继承这种反封建、反礼教的民主思想,以超自然叙事的手法,创造了一個超越生死,超越“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和精神禁锢的离奇美满的爱情故事,宣扬了生命的可贵、追求自由的勇敢和浪漫的叛逆精神。

(三)受众审美接受

戏剧作为舞台艺术,从舞台剧欣赏的实际目的出发,戏剧欣赏最普遍的意义在于通过进入戏剧提供的虚拟场景来获得感官冲击。其剧本创作的目的是在让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其必然受到观众审美观的影响。

而在中国,观众比较喜欢圆满的结局,表现在《牡丹亭》中就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在现实中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杜丽娘和柳梦梅不可能如愿在一起,只有通过梦境、鬼魂等才可以成一段爱情佳话。

总之,《牡丹亭》超自然叙事的运用使得其成为了东方戏曲界的不朽之作,促使文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变革,冲破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明]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高旭.戏剧中的黑暗精灵——论《哈姆雷特》与《牡丹亭》的鬼魂戏[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 (4):51-55.

[3]陈文兵.梦是梦·梦似梦·梦非梦——论《牡丹亭》的梦境描写[J].四川戏剧,2012 (3):40-42.

[4]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6 (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

[5]章芳.《牡丹亭》梦境意义探微[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4):25-26.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牡丹亭
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34:50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戏曲研究(2021年3期)2021-06-05 07:07:36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2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戏曲研究(2020年1期)2020-09-21 09:35:32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戏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1 03:23:46
『牡丹亭』中品教子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38
论戏曲文本在非线性叙事中的构成——以《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戏曲研究(2018年2期)2018-02-16 07:43:20
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牡丹亭》考论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1:04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53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