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叙嫄 白志贤
COPD多见于中老年群体, 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 可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COPD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 当COPD病情发展至一定程度时, 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 会对其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1]。部分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在院内接受治疗后病情基本上能够得到控制, 但出院后由于自身不良习惯, 再加上缺乏相关知识, 往往会做出一些错误行为, 导致病情反复出现。为改善上述情况, 本院对55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采取延续性护理,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10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 纳入标准[2]:患者均符合COPD伴呼吸衰竭相关诊断标准,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2]:存在肺结核、肺炎等肺部器性质病变者;存在肺癌或肺部转移癌者;存在严重精神障碍、交流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5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33例, 女22例, 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66.8±6.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4例, 女21例, 年龄47~76岁, 平均年龄(67.2±6.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呼吸道管理、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护理、用药指导、常规健康教育等, 出院时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并定期上门随访。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 具体如下。①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患者出院前, 充分收集其相关信息, 掌握其基本情况及病情状态, 构建健康管理档案, 以便对患者病情持续性跟踪。②构建延续性护理微信群。为患者创建专项微信群, 加入患者或其家属到微信群中, 实现集群化管理。由专人负责微信群信息推送, 定期向患者推送COPD及呼吸衰竭相关知识。若患者对病情、用药、饮食等方面存在疑问,也可通过微信联系责任护士, 由责任护士在线解答, 提供合理建议。每周责任护士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1次微信通话或电话通话, 对患者进行指导。了解患者病情情况, 并做好记录,及时更新健康管理档案。若发现患者存在不良用药行为、饮食习惯等, 及时引导并纠正, 要求患者家属配合监督。③群体教育。每月组织患者进行1次群体性教育, 开展专题教育讲座及患者自由交流会, 为患者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患者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交流, 可增强其治疗信心, 有利于提升其自我管理、约束能力, 也可吸取他人经验, 纠正自身行为偏差。④延续性护理。a.呼吸锻炼。指导患者闭口经鼻吸气, 再通过缩唇缓慢呼气4~5 s[3]。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 腹部尽可能保持不动, 以呼缩吸吸鼓方式进行腹式呼吸。吸气时尽量将腹部鼓起;呼气时, 腹部尽量回缩, 缩唇缓慢呼气, 6~8次/min[4]。b.体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步行、慢跑、四肢活动、扩胸等有氧体力锻炼。运动量又少至多, 以患者耐受为限。c.饮食指导。告知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 尽量不食用刺激、辛辣的食品。根据患者口味喜好, 为其制定特定的营养食谱, 保证营养均衡摄入。日常尽量多饮水, 保持气道畅通。d.对于存在吸烟习惯的患者要劝导其戒烟, 可采取多种宣教方法指出吸烟的危害性以及对疾病的影响。另外, 指导患者避免有害气体、粉尘或燃料烟雾等吸入。⑤家庭氧疗指导。指导患者在家可用鼻导管吸氧, 氧流量设置为1~2 L/min, 吸氧时间为10~15 h/d,以此改善其精神状态、运动能力以及血流动力学。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GRQ评分及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水平。采取SGRQ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问卷共涵盖50个评测项目,总分100分, 分数愈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愈低[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干预前, 两组患者SGRQ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GRQ评分低于干预前, 研究组患者SGRQ评分为(54.67±10.02)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22±10.5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GRQ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GRQ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bP<0.05
研究组 55 70.16±11.07 54.67±10.02ab对照组 55 70.05±10.95 61.22±10.56a t 0.052 3.337 P 0.958 0.00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情况比较 干预前, 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水平均高于干预前,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情况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情况比较( ±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FVC(L) FEV1(L) FEV1/FVC(%)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55 2.32±0.32 3.34±0.79ab 0.92±0.23 1.85±0.55ab 39.67±1.67 55.39±2.43ab对照组 55 2.36±0.36 2.89±0.65a 0.94±0.25 1.51±0.46a 39.83±1.71 52.25±2.31a t 0.616 3.262 0.437 3.517 0.496 6.946 P 0.539 0.001 0.663 0.001 0.621 0.001
部分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出院后, 不能完全按照医嘱进行合理用药、饮食、运动等, 存在行为偏差, 会对治疗后康复产生一定影响, 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 需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干预。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 结果显示, 干预后, 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水平均高于干预前,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采取延续性护理有利于稳定病情发展, 并改善患者肺功能, 促进其康复。延续性护理主要是指患者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出院回归家庭所接受的延续性访视及护理指导工作。首先, 延续性护理体现了患者信息的延续。患者出院前会建立对应的健康管理档案, 并安排专人及时更新信息, 从而持续性地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康复情况,为延续性护理具体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其次, 延续性护理是院内护理服务的延续。借助微信等社交工具, 责任护士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随时保持联系。当患者出现问题或疑惑时, 可及时咨询, 获得解答。责任护士会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服药、饮食及生活状态, 并对其错误行为习惯进行纠正, 让患者家属配合监督, 以维持病情稳定, 促进患者康复。另外, 延续性护理是护患关系的延续。在延续性护理实施期间, 能够促进护患关系不断加深, 让护理人员获得患者的信任感, 有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 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次研究中, 干预后, 两组患者SGRQ评分低于干预前,研究组患者SGR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延续性护理可持续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延续性护理可进一步改善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 并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