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高级技工学校,五大连池 1641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技工教育也逐渐成为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标志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何构建技工教育三级办学网络,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呢?笔者结合本校近年来创新实践经验与同仁交流。
1.技工教育现代化与社会化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认识到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步伐,人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技工教育逐渐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面对人们对接受教育的强烈热情,仅仅依靠传统教育方式方法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这就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成为满足终生学习主要载体。为此,大力发展现代技工教育,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促进教育社会化,是技工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然选择。
2.教学质量与实践技能提高的需要。随着技工教育的改革深入,精品课、网络课、微课等信息技术冲击着课堂教学,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今天的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创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进而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信息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拓展教学资源,强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更好地为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需要。新时代技工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使命。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高级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只有直观的、大信息量的新型教学模式,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技术的需求,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推广的强有力保障。
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其主要目标是以推进“互联网+”为目标,全面打造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技工教育发展新环境。
1.建立数字化校园,完善信息化建设。构建技工教育三级网络,首先要全面建成市级技工学校数字化校园。一要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达到有线、无线全覆盖,软件功能全面涵盖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二要开发一系列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微课和教学录像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库,购置制作工具、教学光盘、“云借阅”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图书等,力求实现利用手机、平板电脑扫描即可下载图书、期刊,随时随地离线阅读、网上读书的信息教学环境。
2.构建三级网络,完善培训服务体系。为了加强办学与服务能力,在创建过程中,要完善技工教育管理机制,全面构建市、乡、村三级技工教育办学网络,力求形成市有总校,乡镇有分校,村有教学点。并为各分校配备专职负责人和专兼职教师,按管理机制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和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等,不断完善远程网络建设监督检查机制。
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重点构建远程网络教学体系,市总校与各乡分校开通远程教育视频教学,为各乡校配备了网络会议视频终端设备,并配备电视、电脑、摄影机、照相机和办公及培训桌椅等器材设备;为村教学点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条件允许也可以为“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安装远程高清双向视频接收设备,全面建成市、乡、村技工教育学校和校外实训基地远程网络视频全对接的现代化办学模式,对学生实习实训、高级能人才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社会实践全过程进行实时、实地交流和互动监控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确保技工教育信息化工作高标准建设、高效率使用、高质量服务。
通过信息化教学和远程网络建设,应促进教学与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和“互联网+”现代技工教育新格局的形成,实现技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力求通过创建达到教育教学“三式”、“五化”目标的实现。
“三式”即教学环境开放式 、学习过程参与式 、交流评价互动式。“五化”即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专业建设信息化 、学习过程网络化、实习实训管理远程化。
1.组织领导是根本。三级办学网络建设需要领导高度的重视。需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作为重点工作放在手上,亲自抓。
2.投入资金是保障。远程网络建设需要不断地注入经费,更新和完善教学功能。因此,远程网络建设需要不断的经费投入,政府和学校均要从预算中为远程网络建设及维护列出专项资金,保障建设不断升级提档。
3.有效应用是目的。三级办学网络建设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只有建立在应用基础上的建设,才能真正符合技工学校的发展需要,才能提升全民信息技术的素养和技能。
4.激励参与是基础。要建立配套的激励制度,以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就会越来越高,整体的信息化氛围逐步形成,从而逐渐推进全民信息技术素质和能力的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