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合华
吉林省榆树市八号镇中心小学 吉林榆树 130409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只是对书本知识由教材到黑板简单地进行照搬,没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效果。
新课标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要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数学教师只有通过在课堂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和掌握知识的自觉行为。
比如在讲授“长方形周长”与“正方形的周长”这两节课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利用跨步的形式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与宽,或者用直尺测量自己课桌的长与宽,也可以测量自己书本的长与宽,使学生在实际情境的活动中理解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所需的条件只有两个,那就是长方形的长与宽。通过情境教学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学到了知识,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单一的、没有生机的课堂让学生原本的学习欲望逐渐消失,再加上,数学本身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枯燥、抽象、无趣,这也使部分学生越来越厌烦数学学习,更不用说主动求知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就要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授课中,我选择了借助生活素材进行教学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圆,比如,圆形的表、硬币、瓶盖、车轮、奥运五环等,同时,借助多媒体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展示出来,并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的特点,并自主总结圆的特点。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熟悉的事物可以逐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进而,使学生能够重新认识数学的价值,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
小学生由于认识能力较低,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经常以教师的表扬和批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教学中,批评语言和表扬语言是教师经常会使用的课堂语言,但是众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批评学生,而使其记忆深刻,努力改过,从而忽略了表扬对学生的作用。“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给予表扬;在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表扬;在学生表现良好时给予表扬等等,凡是学生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表扬。而教师要用一双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要表扬和鼓励,有效地“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活动”,充分发挥表扬的强大功效,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自觉地投入积极的学习之中。
总之,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数学课堂成败的关键。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