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利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室,江苏 宿迁 223800)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1]。学龄前患儿的年纪小,心理和生理状态均未发育成熟,对疼痛的忍受能力极差,其对穿刺的抵抗情绪较强,对其进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不高,在输液的过程中易发生哭闹、多动等情况。这不仅会给患儿带来更多的痛苦,还会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引起家长对护理服务的不满,引发护患纠纷[1-2]。对进行静脉输液的学龄前患儿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可稳定患儿及其家长的情绪。为探讨对进行静脉输液的学龄前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和视听联合分散其注意力的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室进行静脉输液的160例学龄前患儿。对这些患儿的纳入标准为:1)患有感冒、腹泻及支气管炎等疾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1]。2)未患有严重的、急性发作的疾病。对这些患儿的排除标准为:1)参加本次研究前1个月内进行过静脉输液。2)对其所用药物过敏。随机将这些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中有男性患儿40例,女性患儿40例;其年龄为8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03 ± 1.19)岁。研究组患儿中有男性患儿40例,女性患儿40例;其年龄为8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15 ± 1.23)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护理。具体的方法是:定时打扫输液室,保持输液室整洁。每天检查输液室的输液床、输液椅是否稳固、安全。输液前询问患儿的病史、过敏史,核对其姓名、就诊编号等。在患儿进行输液的过程中,观察其情绪、面色。对情绪波动较大、面色苍白的患儿,及时监测其体温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告知患儿家长不可随意调整输液的速度[3]。在患儿完成输液后,及时为其拔除输液针,并使用棉签按压其穿刺点为其止血。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和视听联合分散其注意力。具体的方法是:1)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设立独立的儿童输液区,与成人输液区间隔开。在儿童输液区的墙壁、输液椅背后粘贴印有卡通形象的图画。将输液床上的白色床单更换为印有卡通形象的彩色床单。使用橙色、绿色等明快鲜亮的颜色粉刷墙壁。护理人员面带微笑,主动与患儿进行交流,询问其姓名,是否在上幼儿园等。用昵称称呼患儿,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消除其对护理人员的陌生感。为患儿家长及部分年龄较大的患儿介绍输液的方法、配合进行穿刺的方法及输液后的止血方法等与输液有关的知识,得到其家长的配合。若患儿性格倔强,不能配合进行输液,则让输液成功的患儿鼓励其配合进行输液。告知患儿不配合完成输液会导致其病情无法康复或需要进行更多的治疗。2)让患儿在接受穿刺的时候或进行输液的同时参与视听联合分散活动,以分散其注意力。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穿刺前,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其性格特点、喜好。在对患儿进行穿刺时,根据其喜好为其展示玩具、漫画书、动画片,同时与其聊天,分散其对穿刺的注意力。完成穿刺后,用温柔的语言夸奖、鼓励患儿,将漫画书、玩具交给患儿,或为其播放动画片,避免其在输液的过程中感到无聊。
统计两组患儿进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观察患儿是否能配合完成穿刺,是否在穿刺时发生哭闹的情况。判断患儿对输液的依从性。不依从:患儿存在严重的负面情绪,强烈抵抗输液。部分依从:患儿的情绪不稳定,对输液有轻微的抵抗情绪和行为,但输液过程较为顺利。完全依从:患儿的情绪稳定,能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顺利地完成输液。总依从性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例数依从)/总例数×100%。在患儿完成输液后,询问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儿对输液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对输液的依从性
研究组患儿进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为86.3%(69/80),对照组患儿进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为66.3%(53/80)。研究组患儿进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儿,χ²=8.84,P=0.003。
研究组患儿穿刺持续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其对穿刺的配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其穿刺时的哭闹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儿的家长,P<0.05。详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儿进行穿刺的情况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学龄前患儿是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患儿。静脉输液是对此类患儿用药的主要方法之一。对学龄前患儿进行静脉输液需要其自身、医护人员、其家长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其顺利地完成输液。在整个输液的过程中,进行静脉穿刺最能给患儿带来痛苦,其对静脉穿刺的抵抗情绪最强。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利用护理心理学知识,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科学的护理措施,消除其不良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的一种护理方法。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对研究组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在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通过更换输液室的床单、在室内张贴卡通画、改变输液室墙面的颜色等措施,使输液室的环境更为舒适、更适合患儿的审美。护理人员通过与患儿进行交流、使用昵称称呼患儿等措施,拉近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人们比较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及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利用患儿的趋众倾向,让其身边已经完成穿刺或输液完毕的患儿鼓励其配合进行输液,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护理效果。对学龄前患儿来说,家长是其最依靠和信任的人[3]。护理人员通过与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为其介绍与输液有关的知识等措施,获得其对护理服务的理解和配合,使静脉输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让患儿参与视听联合分散活动可通过调动患儿的视觉和听觉来分散其对输液的注意力。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为研究组患儿提供了其感兴趣的玩具、漫画书和动画片,在其注意力被上述事物吸引时对其进行穿刺,使其忽略穿刺的疼痛感。在患儿输液的过程中让其玩玩具、看动画片或漫画可避免其因感到无聊而无法完成输液。此外,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避免因患儿哭闹、患儿家长的不理解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其正常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还应提高自己的穿刺技术,避免因穿刺技术不高而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综上所述,对进行静脉输液的学龄前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和视听联合分散其注意力可提高其对输液的依从性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利于快速完成穿刺,减少其在穿刺时哭闹的情况,提高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