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 玲
集体备课时,我们谈论到“多彩秋天”的主题,大班的李老师提议带幼儿园的孩子们去田间挖山芋,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于是,我拨通了老园长的电话(了解到他家种了山芋)。
一天下午我们行政团队一行3人,实地察看了老园长家的山芋田。虽说老园长能够给孩子们提供很多的挖掘资源,可是由于山芋地地势陡峭,考虑到安全因素,我们决定再去寻找相对平整、更为安全的资源。
在寻找的过程中,得益于一位老奶奶的指引,我们发现了一大片郁郁葱葱、长势非常好的山芋地,我们找到了山芋地的主人——一对正在田地里劳作的老夫妻。“叔叔、阿姨,你们好!请问这片山芋地是你们的吗?”向他们表明来意后,老人家显然有些犹豫,于是,我们顺势引导:“叔叔阿姨,你们看啊,现在连我们农村的孩子都不知道山芋长在哪里了,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山芋地,给孩子提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不是很好吗?”夫妻二人在我们的极力劝说下,终于答应11月份山芋丰收的时节,让我们带领幼儿园的孩子们过来挖山芋。一场田间地头的“谈判”终于大功告成!
进入“多彩秋天”的主题,教师们能想到利用周边的农耕资源为我们的课程服务,而不只限于照本宣科,可以看出,大家课程实施的理念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农耕资源的寻找上,由行政人员“牵头”进行,并不合适。第一,因为农民对幼儿园的课程不了解,并不完全理解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所以不太情愿为我们提供资源。与他们“谈判”,我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第二,由行政人员来寻找资源,实际就是“包办代替”,完全忽视了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忽视了班级家长资源的有效性,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现如今提倡要给孩子自由、自主,要给孩子“松绑”。那首先我们要给教师“松绑”,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空间、机会去实践探索。
农耕资源实际是有很强的时令、季节特点的。应按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建立农作物生长资源库,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课程“服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农耕资源是农村特有的资源,“挖山芋”就是最好的体验活动,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要让每个老师都改变课程实施的观念,做到不能只限于照本宣科,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各类资源为幼儿的课程所用。
幼儿园利用宣传专栏进行农耕资源课程价值的宣传,让更多家长了解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让他们能积极主动为我们提供资源信息。
做好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宣传工作。全面了解农耕资源的利用价值,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要真正放手,让教师、家长共同寻找农耕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家长的积极参与很重要。如果家长主动参与进来,“田间地头的谈判”就不会再出现了。
要想让孩子走出幼儿园,走到田间地头,需要我们做好大量的准备。资源的寻找、“踩点”、路线的确定、有价值内容的选择、安全方案的确定、当天活动方案的确定等。健全一整套“生态实践活动方案”很重要,不仅仅是活动价值的保证,更是安全的保证。
通过调查、走访,将季节性很强的农作物种植、收割的时间排出来,建立农耕资源库,这样有系统、有计划地运用到我们的课程中去。
1.园内利用种植园地,有计划地进行种植
根据资源库农作物种植的时令要求,我们要让孩子全程参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例如:油菜花从撒籽→出苗→苗长大→开花→结籽→收获,每个环节都让孩子亲自参与,并做好记录,这样孩子对农作物的了解才是全面的、系统的,这样的经验才会更有价值。
2.建立和农民的联系,有计划地进行采摘
幼儿园无法种植或者无法大片种植很多农作物和水果,我们可以和本地区大棚种植基地取得联系,让幼儿亲身体验采摘活动,如:草莓的采摘、各类蔬菜、水果的采摘等。
一场田间地头的“谈判”让我们明白了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资源寻找的方式,更是课程实施理念的改变,需要我们家园共同努力,建立有效长远的课程实施机制,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态实践基地”,从而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形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