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赵 静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校在设置课程和安排教材时,应当考虑各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因此,我在选择童话时也同样遵循上述原则。例如,在小班教学时,我选择了《小蛇多多》这则童话,故事中小蛇因为经验少而贪吃的性格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非常吻合,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因为年龄小、经验少,遇到喜欢的东西就会胃口大开,遇到不喜欢的食物就会挑食,他们还不知道吃东西要适量,这则童话故事对小班幼儿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能够鼓励幼儿合理饮食。到了中班,幼儿就喜欢一些内容较丰富、情节较复杂的童话故事了,如《爱妈妈的小乌鸦》,幼儿在扮演小乌鸦表演故事的游戏过程中,体验了爱妈妈的情感。大班的幼儿则更爱听《小鲸游大海》等知识性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童话故事。针对幼儿的兴趣倾向,教师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接受水平,选择幼儿感兴趣、易于接受的童话故事来确定活动的主题。
中国国画讲究“留白”的艺术,提倡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的教育也应该这样,不要总在讲完童话故事结尾时都问一句:它教给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应该怎么做?幼儿对童话故事的感知是整体的、模糊的、笼统的。这样的认识方式使幼儿获得一种朦胧的整体的审美感受,既满足其好奇心,又满足了情感上的内在需要。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幼儿去体验,去感受童话故事的魅力。教育家许央儿曾说:“幼儿的文学接受是一种游戏。”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童话故事的游戏性,创设包容开放的心理环境,让童话故事欣赏成为一场游戏。例如,学习童话故事《耳朵上的绿星星》时,我采用故事表演的游戏方式来帮助中班幼儿理解童话故事内容,体验作品角色的情感心理;同时为幼儿提供人手一套的小图片,通过亲身操作和多次运用语言的机会,让童话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富有趣味。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进入到童话营造的艺术空间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童话故事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在确定活动主题后教师要扩展思维,挖掘童话中潜在的教育价值,生成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同时幼儿在童话故事魅力的感召下,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正直向上的人格。如在大班,我选择了童话故事《三只小猪》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音乐活动“三只小猪”中,幼儿兴趣十足,能根据不同的小猪角色伴随音乐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完全是自主学习状态;在绘画活动“可爱的小猪”中,幼儿能大胆使用颜色,画出的小猪形象比童话书中的形象还要夸张。当我对幼儿说:“你们画的猪老三可真神气啊!”幼儿这样回答我:“因为猪老三最勤劳,勤劳的人最棒。”在语言活动“三只小猪”中,幼儿通过对角色的扮演表达了他们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在科学活动“小猪盖房子”中,幼儿对不同的建筑材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健康活动“小猪运砖”中,幼儿既锻炼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体验了运动的快乐。该童话故事系列活动不仅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还起到了较好的导学作用。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思考、讨论积极,在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五大领域中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教师可经常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来阅读童话故事,在中间偶尔停下来让幼儿有机会进行讨论,故事读完以后,也要给幼儿时间进行讨论创编,以此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反思我们的童话故事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和幼儿互动的时候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往往有教师在一次专门的童话故事教学活动中有一问到底的现象。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想说、敢说”的环境,当幼儿在大胆创编故事、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不能因为过于注重内容的逻辑性而给予幼儿消极的反馈,而应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如大班童话故事《克里克塔》,活动开始时,我先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的名字猜测故事的内容;活动中我又引导幼儿创编故事中“蛇”的语言,尝试表述蛇与老奶奶之间的对话;活动结束时又故意不讲完故事,留了一个意犹未尽的问题,激发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的愿望,整个过程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及口语的表达是一种锻炼。
环境分为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环境不光会起到美化作用,更是幼儿隐形的“老师”,它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在物质环境的设计上,我们力求体现美,使之赏心悦目,能够吸引幼儿,引导幼儿对生活产生热爱。班级的图书角要保证有适合儿童的童话故事书,且保证幼儿有自由阅读故事书的时间。图书成列在开放式的书架上,让书的封面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心理环境上,我常常根据班上幼儿的特点为他们冠上童话人物的名字,如画画能力强的就叫“神笔马良”,热心助人的就叫“大象艾玛”,善于动脑筋的就叫“聪明的阿凡提”……这样的环境除了能给幼儿带来美感和愉悦感,还可以激发幼儿强烈的自由感、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幼儿美好、和谐的心灵。幼儿每天都开心地生活在童话故事中,教育活动的效果也很好。
总之,童话故事是美的文学,无论从思想到情感还是到语言,童话故事都为幼儿营造了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国,展现了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对儿童而言,童话故事是他们生命的基石,我愿引领幼儿走进童话的世界,滋养心灵,助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