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眉山620010)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内容丰富的具体措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质量保障。会计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学习后续专业会计课程的基础,应用现代职教理念对课程进行整体教改,根据实际会计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通过行动导向教学,采用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设计理念。现代高职教育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彰显了其跨界的特点,在跨界背景下形成了一整套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和方法。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遵循“能力本位”原则,对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为主要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和评价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结合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岗位,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明确会计基础课程定位,确定会计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纳出学习领域。搭建会计工作的整体框架,让学生对会计岗位有初步感知并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会计职业各岗位的通用职业能力。根据会计工作过程的特点和会计岗位共同的职业能力需求,突出过程,淡化岗位分工,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实践为依托,以单项项目和综合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工作任务引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会计通用的一般知识,在做的过程中训练会计工作能力,在做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三)课程设计特点。(1)突出职业性。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基于学科知识的内在完整性,改按职业能力需求选取和按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突出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2)突出实践性。学生实训用材料与实际会计工作的账、证、表、单完全一致,课堂上学的、做的就是走上实际会计工作岗位所要完成的工作,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对接。(3)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在完成会计工作任务过程中,根据需求分散引入相关理论知识,变抽象理论为形象操作,以工作任务为纽带,教学做有机结合。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根据现代职教理念和教改成果重新开发能力本位的教材,打破原来会计知识的逻辑体系,按会计工作过程和完成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为依据重构教学内容,通过比较、迁移、内化的学习过程,学生习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
(一)会计与会计职业认知。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以会计基本理论为起点开展学习,枯燥理论让初学者难以理解。重构的教学内容首先安排会计与会计职业认知内容,包括学生选择会计专业的理由,对会计职业的初步认识,会计案例视频,到校外实训基地现场观摩会计工作等,将会计概念、职能、会计岗位、会计职业道德等枯燥理论知识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实物展示,让学生对会计与会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会计核算方法和核算程序。通过单项能力训练项目完成会计核算方法和核算程序的学习。单项能力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借贷记账法及应用、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等。通过选择企业发生的典型经济业务核算作为工作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会计核算方法,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方便理解会计核算程序,掌握会计相关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发生的会计违法案例,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
(三)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综合模拟实训。通过一个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完成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模拟综合实训。具体以一个企业一个月的完整会计资料作为模拟会计实训内容,购买实际的账、证、表、单,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独立完成从建账到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装订会计凭证等全部会计工作,并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再结合实训总结,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深刻理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会计基础是一门职业认知实践课,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借助现场观摩、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手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行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信息化手段。单纯的会计理论学习非常枯燥,可借助一些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会计和会计职业认知的内容,可以播放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工作的视频,展示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和工作过程,直观形象,增强学生对会计和会计职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真实的账证表单,结合一些会计违法案例视频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会计工作的严谨性。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课,供学生课下反复观看。同时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会计基础实训教学平台进行会计仿真实训,提高学生的会计工作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的内容,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根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的高职教育理念。对于借贷记账法及运用、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等单项能力训练,通过精心设计实际会计工作任务,让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训练相关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三)项目教学法。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综合模拟实训内容,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一个综合项目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具体模拟一个企业12月份的典型经济业务,以相关原始凭证为记账依据,购买实际会计工作所需的记账凭证及封面、封角,总账、日记账、明细账,科目汇总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真实会计资料,在会计手工实训室仿真完成一个企业一个月的全部会计工作任务,体验实际的会计工作过程。
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主要以期末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无法通过理论考试全部真实反映出来。改革后针对课程特点采用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过程评价,占30%;第二部为知识评价,占30%;第三部分为能力评价,占40%。改革后的课程评价更综合、更客观、考核更全面,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评价,最终达到课程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一)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包括考勤、课堂提问、讨论、作业、随堂测试等。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教师平时应做好详细记录。作业和随堂测试在课堂派中完成,学生的完成情况,包括正确率、错误的题目、提交时间、得分等都由系统自动及时统计。
(二)知识评价。知识评价主要指期末理论考试。期末理论知识的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方式,通过无纸化考试系统完成,学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套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并由系统及时统计成绩。
(三)能力评价。能力评价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用完成任务的过程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用完成任务的效果考核学生的能力水平。单项实训在会计仿真实训平台完成,并由平台自动记录实训成绩,考核学生对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综合实训,采用手工模拟实训的方式,对照考核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完成实际会计工作任务,由企业专家评价其会计工作能力。
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会计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现代职教理念的指导下,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教师反复的教学实践,不断改革和完善,从而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观念决定行动。教师首先要主动学习现代职教先进理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认识水平,对职教目标、课程目标等有清晰正确的理解。能运用先进职教理念进行会计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改革,能组织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努力学习现代职教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学习会计专业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了解会计学科的前沿动态,不断拓展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水平。
(二)提高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会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熟练的会计专业技能、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会计专任教师要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有计划地到企业进行会计专业实践锻炼,提高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师应主动与企业合作开展会计相关培训与咨询服务,跟岗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积极探索将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为项目导向、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