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新市民社会融合现状与需求研究

2018-11-21 12:27:20翟春艳
关键词:佛山社工市民

翟春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一、引言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我国下一阶段城镇化工作的重点是推进“人的城镇化”,即让那些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的流动人口真正成为拥有城市户籍、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城市居民。这就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对城市外来人口群体的进一步关注。而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30多年的历程中,不断壮大的群体发生了诸多质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是从“流动”向“迁移”转变的移民意愿(王春光,2011),他们进城务工不再只是短暂停留,而是有了稳定居留的打算。这是促成本文讨论新市民社会融入的现实基础。

“新市民”这里指长期居住在本地的非户籍人口。2006年由西安市雁塔区委、区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新市民”称谓的通知》,标志着“新市民”成为雁塔区40万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新称谓。此后,为避免对这一群体的污名化,“新市民”称谓在更多场合被使用。

截至2016年10月31日,佛山市登记新市民(流动人口)总量431.2万人,超过户籍人口数。且这个数值还在逐年递增。对于佛山来说,促进新市民社会融合,提升他们留在佛山的意愿,是促进佛山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助力。在政府大力推动促进新市民融合的“三进”工作的同时,他们的社会、心理认同、个人及家庭的融入成为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2016年佛山市通过了《佛山市新市民服务管理发展规划(2016~2020)》(下称《规划》),为全市新市民提供了又一重大利好。在佛山这样一个从政府到社会力量都积极投入促进新市民融合的城市里,新市民是否知晓和感受到了?他们融入佛山的意愿和现状如何?在融合过程中有哪些特点和需求?这都是本文希望探究的。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构建社会融合的理论结构。

问卷调查法。所采用的问卷是自编的《佛山市新市民社会融合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模块:一是新市民基本人口学变量;二是新市民生活现状;三是新市民生活满意度调查;四是新市民社会融合现状;五是新市民社会融合需求;六是新市民对社会服务的了解和需求。合计31个题目。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二)被试

居住在禅城区的新市民,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9份,有效率为90.8%。

表1 样本基本信息(N=549)

三、研究结果

(一)新市民在佛山生活状况

1.子女是否随迁。见图1。

2.迫于生计和适应压力,很多新市民流动性大,常常辗转几个城市无法安定下来,调查发现大多数新市民到过2个以上的城市。见图2。

图1 子女是否随迁

图2 佛山是你居住的第几个城市

3.在“佛山居住的时间”及“在现在公司的工作时间”的调查结果。见图3。

4.新市民职位分布中,70.31%为员工,10.56%为主管,12.75%为中层,3.28%为中高管,3.1%为高管。

(二)新市民在佛山的生活满意度状况

1.被调查的新市民中对在佛山的生活状况表示基本满意及以上的有47.91%,不满意的有6.92%,其他感受为一般。有30.05%的新市民表示愿意继续留在佛山打拼,24.04%的人表示经常会想要回老家。

2.新市民对目前居住的社区环境评价不是很高。见表2。

表2 社区环境满意度

3.在佛山居住期间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排序,前三位分别是公众号(占比56.28%)、电视和互联网(分别占比49%和28.42%)。此外,社区宣传占21.86%,报刊占11.29%,政府网站6.38%,其他渠道12.57%。而对于现有的新市民政策是否满足需求的调研中,只有13.3%的群体认为可以满足,14.75%的群体表示不能满足,而71.95%的群体回答不确定。

4.从调查发现,新市民对相关政策的认知度偏低,但却乐意分享相关惠民政策。见表3。

表3 对政策的信任度

5.新市民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积极的态度,也认为本群体中有足以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力资源。见表4。

表4 对社会治理的看法

6.对积分入户政策的看法。见表5。

表5 对积分入户制度的看法

(三)新市民社会融合现状

1.来佛山后人际交往状况。见表6。

表6 来佛山后人际较往状况

续表6

2.对本地人态度的感知。见表7。

3.对“我觉得我已经是佛山的一分子了,我是佛山人”的认同度。见图4

表7 对本地人态度的感知

(四)新市民社会融合需求

1.在佛山生活最难适应的地方排序发现,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子女入学、子女教育、气候、就业、语言,见表8。

图4 身份认同水平

表8 新市民社会融合需求

2.面对以上困难,您是否需要社工的帮助?31.15%回答是,21.49%回答否,其他的人表示看情况而定。

(五)新市民员工对社工服务的认知度

1.受访对象中有62.48%听说过“社工”或“社会工作”。只有5.65%的新市民明确回答自己公司有社工人员在开展工作。而52.28%表示不清楚。但是65%的个体认为企业社工对企业的介入很有必要。71%的新市民表示如果引入社工,获益最大的就是员工。

2.个人发展方面新市民需要的服务模式排序如下,见表9。

表9 新市民需要的服务模式排序

四、讨论

1.被试分布情况来看,被调查的新市民绝大多数为农业户口,而户籍制度恰恰是限制新市民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集中在26~50岁之间。大部分人学历在专科以下,由于学历以及知识水平的欠缺,也给他们通过积分入户和成功就业实现融合中的身份认同带来一定难度。超过90%的个体已经结婚,超过半数有2个孩子,对于大多数孩子在身边的新市民来说,子女的适应融合是影响他们在本地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新市民的就业岗位相对集中,比较稳定的主要是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其中极少部分成为管理人员。所以,新市民服务与融合也是企业员工管理与服务工作中重要的部分。

2.新市民生活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新市民子女随迁。所以新市民子女的教育及融合是新市民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山居住的时间”的调查中发现,超过75%的人群居住在佛山超过5年,这一结果回应了前面随迁子女的问题,一般而言,新市民家长会在一个城市相对稳定下来才会接孩子过来生活。在被调查的新市民中,公司员工比例超过2/3,只有不到1/3的人数可以进入管理层,回应前面的“大多数新市民的职业为生产和销售工人”“超2/3居住在佛山超过5年”以及“近2/3在目前公司3年”等结果,不难理解由于他们学历、社会资源的不足,导致晋升空间有限,而这一结果反过来影响了他们在佛山生活的满意度和融入意愿。在“是否享受公司五险一金的福利待遇”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1/3的个体明确回答有,甚至有38%的个体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而这是关系新市民生存发展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这也可以看出政府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3.在佛山生活的满意度情况,接近一半的受访个体表示对佛山的总体生活状况满意。生活满意度作为基本的态度指标,将直接影响新市民融入佛山的意愿。而这个数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佛山作为有着“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经济强市”等众多美誉的城市,能否真正留住人,还在于其文明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否切实惠及普通劳动者。虽然新市民受自身条件和资源的限制,在融入佛山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困境,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留在佛山打拼。

新市民对目前居住的社区环境评价不是很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受现实条件约束,新市民相对来说更多选择出租屋较多的区域,一般这些区域租金相对便宜,但人员会比较混杂,且社区配套生活设施和福利落后,这影响了他们对所处社区的评价。另一方面,新市民对社区开展的便民服务不是很熟悉,参与度低,并未真正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实惠。在佛山居住期间,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排序,前三位分别是公众号、电视和互联网。新市民对相关政策的认知度偏低,但却乐意分享相关惠民政策,可见他们对政策信息的需求度是比较高的,或许由于获取政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有限,使他们一方面苦于受政策限制无法享有与本地居民完全同等的福利,另一方面对已有的惠民政策缺乏及时的了解和把握。

新市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目前政府在大力推动一项管理模式创新措施,调查也发现,新市民也对此有积极的态度,这也反映大多数新市民有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愿望,也认为本群体中有足以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力资源。但也有17.6%的个体对此项政策的推行表示了担忧,这就提示政府在推行此项工作,发动群众力量时还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打消有能力有意愿参与基层管理工作个体的顾虑,充分调动他们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心。

积分入户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户籍改革的重要举措,佛山早在2011年就开展此项工作,但调查发现近半数新市民认为积分要求过高,很难达到,只有12.2%群体对此项政策熟悉且积极准备。针对新市民融合所面临的户籍限制,一方面政府需通过宣传积分入户政策和简化积分入户的办理流程来促进积分入户的实现,另一方面居住证效用的增强,也在一定程度缓和了户籍限制带给新市民的压力

4.社会融合现状及需求。新市民来佛山后不会因为身处异地就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相反,在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后,新市民会结交更多同样身份的外地人,来拓展自己的生活圈。虽然新市民实现真正的融合并非易事,但随着现在人口的流动性增强,本地人对外地人有更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再加上佛山本地外来人口日益增多,甚至超过了本地人口,本地居民对外地人包括新市民更多的是友好、接纳的态度。这相应地对于新市民的身份认同有积极的影响。当新市民可以很自然地说,“我觉得我已经是佛山的一份子了,我是‘佛山人’”身份认同就完成了。社会融合是一项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被调查对象中已达到身份认同的占1/3。从角色看,他们已经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但转变身份需要制度与社会的认同,尤其更需要从心理上内化其身份的认同。大多数新市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佛山城市建设者的主体地位,这种积极的状态将更有利于他们融入佛山,激发他们建设佛山第二故乡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行为。

5.新市民社会融合需求。在佛山生活最难适应的地方排序发现,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子女入学、子女教育、气候、就业、语言。而这恰恰是我们开展融合服务最需关注的方面。

国内社会融入研究也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流动人口现状,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在融入类型的划分上,学术界存在一定共识,主要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心理、身份等层次,这丰富了“融入”概念的内涵(李培林、田丰,2012)。针对不同层次间关系的探讨,研究也在不断推进。早期有学者认为是递进的(田凯,1995;朱力,2002),一般是从经济融入逐渐向社会心理融入的过渡;还有学者认为是互动的,在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之间相互交融、互为依存(杨菊华,2009)。后来有研究发现融入的不同维度和层次也可能是平行和多维的(李培林、田丰,2012)。在基于大城市的调查研究中,张文宏、雷开春(2008)还发现心理和身份融合较高,而文化和经济融合较低;杨菊华(2015)基于2013年的流动人口数据也发现,由于制度约束和结构排斥使得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融入进程严重滞后于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入。本研究结果支持这一结论,即经济、社会方面的融入滞后于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合。

6.对社工服务的需求,新市民之所以要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大多数是为了谋生务工,所以企业作为新市民参与社会生活的首要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极大地影响着员工的社会融合。而员工对企业已有服务资源的知晓度和满意度恰恰能反映出员工在融入本地生活过程中的态度和实际需求。

社工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是新市民获得社会支持,更好融入佛山的重要来源,但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政府在推动企业社工的项目,但真正享受到实惠的新市民还不多。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新市民使用公共服务意识的提升,政府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关注和投入增强,这一局面会大有改观。

猜你喜欢
佛山社工市民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20
青春社工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佛山瑞光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08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1:04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社工
幼儿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广东佛山 小记者参观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
小主人报(2015年4期)2015-02-28 2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