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芳
图1 知秋壶
紫砂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意境和内涵,其中也蕴含着制作匠人的丰富的情感、高超的技艺和独到的创新。古人云“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一件优秀的作品,展现于世人面前,要的不仅仅是文人雅士有所感悟,也有凡俗之人的情感共鸣。雅俗共赏,作为一种对艺术品欣赏的极高赞誉,是无数人追求的远大艺术目标。
紫砂花货作为一种精巧的造型,多以模仿自然界中动植物、器物、人物等等,并加之艺术的抽象形态,将自然形态中饱含美学价值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中华传统审美讲究的是一个“材美工巧”,汲取自然美好事物,博采众长,赋予紫砂独特的艺术生命。紫砂壶的艺术是造型与意境相结合,造型是基础,形象是根本。所以,紫砂花货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产物,而是紫砂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人们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诉求。图1“知秋壶”的诞生正是符合这种审美情趣,以及精神诉求的产物。
这款“知秋壶”以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树干、树枝作为创作灵感,既体现了自然界生命力的强大,也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形态美和韵律美。以斑驳、皲裂的树桩造型做壶身,形象生动的表达出那种沧桑之感。用遒劲有力的形态来赋予造型变化,以显示这种立足自然之中,生机盎然的精神体态,壶身、壶把、壶嘴皆由树枝塑型,连接自然,形象生动。壶把的枝干蔓延,没于壶身,又由上凸出,形成壶钮,最后再由藤枝再度支出,化为壶嘴,这种构思精巧、贴合自然的创作,令人回味不已。壶盖与壶身结构浑然一体,统一协调,相映成趣,堪称“藏巧于拙”。
细观“知秋壶”壶身恰似一截遒劲有力的树桩,形态素朴,自然生动。壶把自壶底延伸到壶肩,粗细有致,肌理自然,又隐隐融入壶身,壶身斑驳皲裂,疤痕凸显,以这种沧桑之感,赋予此壶诗意般的视觉审美价值。壶把隐没于壶身,而后由壶盖处悄然伸出,形成壶钮,再隐没其中,最后,从壶身处支出的蔓枝形成壶嘴。尽管壶身是主题,但其它附件与壶身的相互呼应是不容忽视、至关重要的。这就将“点、线、面”三者和谐统一,造型流畅爽快,上下衔接过渡自然,彼此协调匀称。“知秋壶”的身、盖、把、嘴的比例恰到好处。壶口伸出,有枝干挺拔之感,壶盖扣合紧密,壶把形态蜿蜒、壶嘴妥帖,整体布局紧密有度,情趣藏于朴素,简雅之间,既有一种生动立体感,又彰显自然情趣,以此形态更见知秋韵味。正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观之一物即可见整体,夏秋交替,叶黄而落,秋意随之而来,这种意境,颇有些以小见大的意味,朴实中蕴含着意味深长,翩然间生出丝丝雅趣。处处带有一种流动的生机感,令人回味无穷。这种精巧心思,恰恰和中华传统文化“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浮生”的禅宗思想相契合。
纵观“知秋壶”的设计制作,点、线、面三者均匀得体,气质浑朴、简练大方、敦实厚重既带有传统知秋壶的庄重浓重之感,又蕴含细致神韵,充分凸显了创作者娴熟的技巧和高超的艺术水准。紫砂壶艺术造型的法度,在某些层面和绘画一样,既要立意,又要谋篇。意境高远,方才有雅韵,整体为“篇”,局部与全局要当空则空,当满则满,虚虚实实间,自有和谐。能达到这个境界,作品自然越赏越美。紫砂壶的造型精巧是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结合世人审美而不断发展创新,既符合传统审美,又富含现代美学,是中华陶瓷艺术中不断迸发新生命力的一股力量,这也是紫砂的魅力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人也若“知秋壶”一般,不过万物众生之中的一点点,浮华一世,更应该把握住当下。但凡创作出一件作品,都不是创作者凭空想象,而是要深入自然深入生活后得到的启示,并非简简单单的以壶做壶,更要心手合一,注入情感,赋予作品生命的灵动力。融合人的情感,文化的高度,艺术的韵味,营造一种唯美的人文意境和艺术神韵,这样不但延伸了紫砂作品的价值,也提升了紫砂作品的境界,达到一种整体的艺术延伸。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富含一种收获丰盈的独特美感,朴实生动中营造一种秋意,以小天地见大宇宙的广阔意境,引人深思,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