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珍,顾彩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江苏 南京 214023)
胰腺癌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若不进行适当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甚至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资料表示,胰腺癌疾病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关系[2],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也至关重要。本文研究针对胰腺癌手术患者行不同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现将经验与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来我院就医的60例胰腺癌手术患者,通过就诊顺序单双号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0~70岁,平均(55.36±2.22)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9~71岁,平均(55.89±2.41)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基础性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与患者进行交流,当患者问及手术相关情况时,需要立即进行解答,告知患者手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情况等,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1.2.2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在治疗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关于疾病的相关情况,了解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疑惑之处,并对其进行解答,若患者出现负性情绪,需要立即对其进行沟通交流,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治疗前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护理人员需要立即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建立一个较好的护患关系,在沟通中还可以向患者讲解手术成功的案例等,让患者能够以较为良好的状态去面对手术治疗;②护理人员还可以针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讲解疾病相关情况,手术的流程、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的相关情况、当不良反应出现后需要如何处理等,均需要耐心对患者进行讲解,保证患者对于讲解的内容能够听懂,保证患者家属能够通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更好的看护以及监督;③在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家属,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若患者疼痛感较为强烈,需要立即进行转移注意力,还可以进行药物镇痛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疼痛程度评分。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等数据均采用SPSS22.00进行处理,且利用χ2及t值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的焦虑量表评分为(35.54±10.55)分、抑郁量表评分为(34.44±10.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65±10.05)分和(54.20±10.84)分,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为(3.22±0.5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5±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疼痛评分观察组3035.54±10.55①34.44±10.22①3.22±0.55①对照组3055.65±10.0554.20±10.846.25±0.4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胰腺癌是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较高[3],针对其一般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是在手术前后需要配合一定的护理手段,从而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选择一个较为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手术治疗,从疾病相关知识入手,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情况,与患者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4],让患者能够逐渐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以及对后期治疗的依从性,保持一个较为乐观积极的状态,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战胜疾病[5-6]。适当的心理护理手段可促使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在手术后还能够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转移注意力、药物镇痛等)。
本文研究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观察组焦虑量表评分为(35.54±10.55)分、抑郁量表评分为(34.44±10.22)分、疼痛程度评分为(3.22±0.5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65±10.05)分、(54.20±10.84)分和(6.25±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可稳定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还能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胰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疼痛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可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缓解,从而提高预后,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