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现代生活方式。当传统红木家具遇到现代文明,或多或少会产生“摩擦”。那么,如何解决新老之间的冲突?刘更生进行了大胆地实践。
2014年,APEC会议召开的几个月前,他接到了为大会设计并制作会议所用座椅以及相关家具的任务。APEC会议组织方选定的是乾隆皇宫椅和条几、花架子等家具。对于刘更生来说,制作这些家具并没有难度。但是,有一个问题让刘更生犯了难:龙顺成家具厂制作红木家具所采用的原料都是东南亚进口的红酸枝木,一把成品皇宫椅少说也得有40斤。如此笨重的椅子,挪动时很不方便。怎么办?在反复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一把现代风格的转椅给了刘更生灵感—给皇宫椅下加滑轮!这是一个大胆超前的想法。中式家具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来都没有往椅子腿下加滑轮的先例,但他思来想去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红木加工制成的“文房四宝”
给皇宫椅加滑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它不能破坏中式家具的美感,因此,滑轮必须隐藏在皇宫椅托泥板下边的龟角里。但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是,加了滑轮以后椅子稳定性会受到影响。那么,又如何保障椅子的稳定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更生反复思考、试验,最终得出结论是:轮子只能设计成前后转动的。按照这个思路,刘更生趁热打铁迅速画出设计图纸,然后带领手艺最精湛的师傅们开始制作。
经过日夜赶工,刘更生的团队如期出色地完成了皇宫椅等家具的制作任务。最终,这批新式皇宫椅成功在APEC会议上“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与大国风范。此外,刘更生透露,这款皇宫椅还有一个创新之处,那就是座椅所用的条形软质靠背是按照各国首脑的身高、体重、脊柱弧度等量身定做的。这次皇宫椅创新的成功,给了刘更生极大的鼓舞。
其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更生认为自己最大的使命与职责不只在于制作出完美的家具产品,而是像当年师父带徒弟一样,把自己掌握的技艺全部精心地传授给下一代,使京作家具制作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2016年,在龙顺成家具厂的支持下,刘更生大师工作室(简称工作室)成立。除了刘更生本人外,工作室成员还包括他的7名高徒。该工作室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家具中的榫卯结构
红木板材的曲线拼接
红木家具的抛光工序
根据使用需要选择不同的手工刨刀片
紫檀曲尺罗汉床
刘更生非常注重新学徒木工技艺的培养。他们常年不定期面向技校和社会招收学徒。当然,刘更生招收学徒有着严格的标准。“首先要热爱这份事业,其次是学艺时能够专心、静心,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时刻牢记传统家具工艺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刘更生说每一位新学徒都必须从制作工具学起,然后再学拉锯子、拿刨子、凿眼等。刘更生希望他们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如今,制作家具虽然有了机器的辅助,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核心工艺还是要靠人来把控的。”刘更生说,“只有牢牢掌握了制作技艺,才能更好地使用机器来工作。”
“当然,有了机器辅助,我们便能腾出更多时间来进行一些创新性研究。”刘更生说。近年来,工作室对红木板的曲线拼接做了深入地创新研究。按照传统办法,一根弯曲的红木只能先取直(去除弯曲部分,留用直的部分)后才能正式使用,但如此便造成了巨大的材料浪费。而如果采用曲线拼接(在保持自然弯曲的形态下进行拼接),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为了创新,工作室还向边角料“打起了主意”。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将这些边角料精心制作成十二生肖吉祥物、笔筒等小工艺品。别小看这个举动,它每年可以给厂里节约成吨的珍贵红木材料,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龙顺成家具厂这家百年老字号企业中,刘更生和他的团队始终秉持工匠精神,一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紫檀嵌珐琅琅大条案
紫檀扇面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