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历年来, 临床针对牙齿缺失患者均是主张应用种植修复作首选方案, 但前提要求是需保证填充骨量能满足其治疗需求[1]。因此, 现今临床已有大量报道指出, 针对牙槽骨高度不足问题可采取环状植骨术作解决方案, 具有手术操作便捷、植骨效果稳定的临床优势来植入种植体, 效果显著, 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措施[2,3]。本次研究将本院收治的20例牙槽骨量严重不足患者作观察对象展开临床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牙槽骨量严重不足患者20例, 其中, 男13例, 女7例,年龄23~50岁, 平均年龄(35.68±7.23)岁;骨环均选择下颌骨颏部 , 直径4~6 mm, 平均直径(5.69±0.12)mm。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环状植骨术同期牙种植,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均予以血常规、免疫生化等检查,在明确其口腔卫生情况后予以相关洁治措施, 进而改善患者口腔卫生问题。之后进行锥形束CT(CBCT)检测, 并结合患者CBCT影像结果来测量具体骨量及明确骨缺损量, 为其治疗种植体型号选择提供科学数据。与此同时, 患者术前还需予以抗生素作抗感染处理, 并在术前30 min内指导患者进行复方氯己定含漱。
1.2.2 手术操作 首先对患者受骨区翻瓣, 取环形取骨钻确定好移植骨环直径, 并做好相关预备工作, 将少量环钻划痕内的骨组织去除, 将洞底修整规整好预备洞。然后选择患者颏部作切口点进行操作, 翻瓣暴露供骨区后, 应用取骨钻做深度1 mm的划痕, 以确保环钻与牙根距离在3 mm左右。接着在患者骨环内进行种植孔预备操作, 行扩孔操作直至满足其所需种植体直径大小为止, 然后用环形取骨钻来达到患者牙体所需的骨高度。其次利用环勺对骨环进行分离, 便于将携带皮质骨及松质骨的骨环取出。在将骨环就位于备好的受骨区后进行种植窝预备操作。并在骨环内将种植体植入至骨平面下l.5 mm的深度为止。最后选择钛钉对患者植入的种植体及骨环进行稳定, 并应用Bio-oss骨粉充填好骨间隙,同时选择C型海奥生物膜覆盖住患者牙体, 供骨区用明胶海绵进行充填, 并完成严密缝合和加压包扎, 手术结束。
1.2.3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24 h内均予以冷敷操作, 并加以一定量的抗生素预防患者术后出现水肿、伤口感染和出血过多等问题。
1.2.4 预后 患者术后4个月时进行口腔CBCT拍摄, 以此判断骨愈合情况, 愈合效果显著者予以二期手术, 即2周后制作硅橡胶模型进行植体转移、闭口式印模, 并通过上永久基台和戴入烤瓷冠修复患者上部牙体。冠修复后3个月进行软组织复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结合患者术后4个月时的CBCT、牙周探针等检查结果来作临床分析参考依据, 详细记录患者骨环成活例数、种植体存留例数、并发症发生例数,种植体周骨高度变化情况、种植体周骨宽度变化情况、种植体颈部中心唇舌向骨的宽度、PD, 牙间乳头外形及患者满意度。其中, 牙间乳头外形主要以0~4级进行分类, 0级表示无牙龄乳头;1级表示牙间乳头低于高度的1/2;2级表示牙间乳头不低于高度的1/2, 但未触及到牙接触位置;3级表示牙间乳头占满牙间隙;4级表示牙间乳头增生情况已超出牙间隙范围。采取医院自制表格对患者完成的手术操作及其术后反应和修复效果, 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骨环成活、种植体存留、并发症发生情况 20例患者术后4个月复查结果显示, 骨环成活19例(95.00%), 种植体存留20例(100.00%), 无并发症发生。
2.2 患者种植体周骨高度、宽度变化及P D值情况 20例患者术后4个月复查结果显示, 垂直骨量、骨吸收量、种植体颈部中心唇舌向骨宽度分别为(5.95±1.23)、(1.42±0.68)、(7.03±0.66)mm, 行冠修复后4~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 垂直骨量、骨吸收量、种植体颈部中心唇舌向骨宽度分别为(5.35±1.36)、(1.49±1.23)、(6.82±0.68)mm,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3、0.223、0.991,P>0.05)。种植牙PD值为(2.13±0.95)mm, 邻牙PD值为(2.12±0.93)m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34,P>0.05)。
2.3 患者牙间乳头外形分级情况 20例患者冠修复后4个月,牙间乳头外形分级中2级例数最多, 为10例。见表1。
表120例患者牙间乳头外形分级情况(n)
2.4 患者满意度评分 20例患者修复后的牙体效果满意度评分为(93.24±3.65)分。
本次研究针对牙槽骨高度不足问题主张应用环状植骨术同期牙体种植, 研究结果显示, 20例患者术后4个月复查结果显示, 骨环成活19例(95.00%), 种植体存留20例(100.00%),无并发症发生。垂直骨量、骨吸收量、种植体颈部中心唇舌向骨宽度分别为(5.95±1.23)、(1.42±0.68)、(7.03±0.66)mm,行冠修复后4~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 垂直骨量、骨吸收量、种植体颈部中心唇舌向骨宽度分别为(5.35±1.36)、(1.49±1.23)、(6.82±0.68)mm,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3、0.223、0.991,P>0.05)。种植 牙 PD 值为 (2.13±0.95)mm, 邻牙PD值为(2.12±0.93)m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4,P>0.05)。冠修复后4个月, 牙间乳头外形分级中2级例数最多, 为10例。修复后的牙体效果满意度评分为(93.24±3.65)分。结果显示, 患者修复后的种植体功能良好, 具有较高的骨环成活率, 外观效果理想, 故患者满意度较高, 表明此类方法具有较高可行性。其中, 环状植骨能最大程度上控制患者种植体与骨环间的间隙问题, 在其植体初期就奠定了较好的稳定基础, 且同时手术操作期间还加以骨环固位, 骨环和种植体同期植入, 间接性缩短了患者治疗时间, 且其软组织覆盖量得以提高, 对患者牙体软组织的收缩作用起到抑制效果, 是弥补其软组织不足的有效措施, 进而避免患者出现伤口裂开问题[4,5]。
综上所述, 采取环状植骨术同期牙种植治疗牙槽骨量严重不足问题,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