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的腐败心理分析

2018-11-19 21:12:40陈细义
新东方 2018年5期
关键词:丰富性本质幸福感

陈细义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党建和反腐工作。通过对这些讲话的学习和思考,能够认识到反腐斗争既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反腐斗争在人类历史当中从来都没有平息过,腐败现象在人类历史中从没有消失过。而且腐败的因子从本质上讲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问题是要清醒地认识它、约束它、转化它。反腐问题刻不容缓、必须长期斗争。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纠正‘四风’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打赢这场斗争。”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4.因此,从美学角度来分析腐败心理对于从精神上拒绝腐败、进一步推进反腐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每个人都在追求最大化的幸福感,都有本质上的丰富性,都希望获得人生在世的意义价值的自我确证,但其差别是对幸福感、丰富性和自我确证的理解不同,获得幸福感、达到丰富性、实现自我确证所使用的方式不同。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利”,既是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幸福感的基础。所以,如果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的幸福感、丰富性、自我确证三个角度来探讨腐败心理,探讨腐败心理的美学根源,并引导人们清醒地认识它、合理地约束它、创造性地转化它,是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幸福感问题与腐败心理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感觉和情感及其相互作用的特殊学科,其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怎么通过对于感觉和情感的研究,来探讨如何给人带来正面积极的感觉和情感,让人的生活更美好、让人的幸福感更高。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来自于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获得的各种感觉、感受和情感。所以马克思说只有有了能够辨别形式美感的眼睛和耳朵,人类才有创造生产艺术作品的可能,以及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正面感受和情感的审美愉悦的可能。马克思也说,感性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学科的基础,是世界观的基础。而人的感情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没有根据的。情感的根据就是人的感觉,不同的感觉带给人不同的情感,比如小孩子吃到甜的东西,感受到甜的味觉就会很开心、就会化涕为笑。在《说文解字》当中许慎说“羊大为美”,也就是说长得比较肥大的羊,它的肉的味道是鲜美的,所以应该把最肥最美味的羊拿来作为祭祀的祭品是最合适的。

所以美学的根本问题的逻辑是:感觉影响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状况影响人的幸福感。究其根本,美学是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追求幸福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提醒人们不但要认识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去改造这个世界,使这个世界更加满足人们对幸福感的需要,更加美好。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感受最大化的幸福感的理想世界。

人类有很多种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方式,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美学,比如艺术美学,就是探讨如何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来带给人们(包括艺术家和欣赏者)更加美好的感觉和情感。又比如环境美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环境的保护、设计和营造,来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感觉和情感。所以,当中央电视台用“你幸福吗?”来采访路人的时候,虽然路人和观众们觉得非常突兀,但它涉及到了美学的最核心、最关心的问题,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体现了国家对于人民群众追求更美好生活、更幸福人生的关心和重视。而人们之所以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也说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并没有好好地去思考过这个问题,说明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很长的时间里,国家更多关心的是比较宏观的经济建设,没有过多考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问题。所以人们也把过多的时间和心思花在了思考利益问题上。也就是说,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利益的获得、物质生活的丰富,是幸福感的基础。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把利益的获得与幸福感割裂开来,只强调了利益的获得,而忘了利益的获得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幸福感、是让生活更美好。

所以,对于腐败问题我们也要设定一个前提,就是这些腐败的人他们也是在追求幸福感。从这一点上讲,他们和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任何的区别,因为大家都希望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那么差别就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以及追求幸福感的方式不同。所以腐败心理的基础是把利益的追求和幸福的追求割裂开:只注重对于纯粹利益的无限度、无节制的追求,而忘了为什么要去追求利益,使得方法与目的相割裂,人成了盲目的利益追求者,而不知道追求利益背后更根本的追求,忘了追求幸福感的这个初心。就像一台机器,盲目地劳作,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人发生了异化,人从自我主宰,异化成了受它物主宰,异化成了利益、金钱、地位、权力的奴隶。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些腐败的人盲目地扩大自己的某一项特定需求,实则缩小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整体需求所能达到的广度、高度和自由度,变得“要机敏地而且总是精打细算地屈从于非人、精致的、非自然的和幻想出的欲望”①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0.。在这种心理作用,即使拥有再多的利益和金钱、占有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权力,也无法获得幸福感、无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反而让自己处于更加彻底的“被奴役”状态。

相反,如果人们提高自己对于幸福感的理解能力、能够把利益的获得和幸福感的追求联系起来,那么利益的追求就不会是无限度和无节制的,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就是幸福第一、利益第二的,就不会把纯粹利益追求本身作为唯一的追求,就不会掉入到纯粹利益追求的无底深渊而错失幸福感、丧失改造世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可能。像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篇就被抓的“赵处长”,贪污了几个亿、满屋子都是钱,却只能天天吃碗清汤白面都战战兢兢,只能说是害人害己、自作自受,毫无幸福感可言。如果“人的感觉的异化,即人的全面丰富的感觉异化为单纯拥有(外物)的感觉”②陈细义.马克思论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及其异化[C]//人文社科论坛:第4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278.,那么人成为外物(金钱、权力、地位)的奴隶,只会丧失人之为人的本质、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上的丰富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这种“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各级官员作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一员,也是身在其中、感同身受的。但是需要从心理上明确:达到幸福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一定是用利益、金钱、权力来衡量和实现的,也不一定是只用利益、金钱、权力来衡量和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丰富性问题与腐败心理

近代美学开始关注人性本质问题,近代的美学家认为美之为美就在于能够体现出人性的平等、高贵和丰富性。近代的平等的政治理念就是建立在人人都有人性、人人的人性都一样高贵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而自由的政治理念是建立在人性具有丰富性但都一样高贵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人人都有人性、人人的人性都具有丰富性、人人的人性都是高贵平等的。

关于人性的丰富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行了大量论述。马克思强调人的感性存在及其感性实践活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对象化的活动,是感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感性存在的人——作为个体、类存在整体、劳动者和产品所有者——具有其本质上极大的丰富性,也即“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而且,“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也是多种多样的”③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正是因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所以人应该以全面丰富的感官去感受世界、以丰富的知识去认识世界、以丰富的实践去改造世界。同时,人在感受、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具有丰富的劳动对象和丰富的劳动产品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因此所谓的共产主义,就是要改变人类历史上由于私有财产的出现而导致的人的本质的异化问题。人的异化首先相当于丰富性本质丧失,最后意味着人的被役状态。

腐败心理就意味着有的人在心理上、主观上丧失了人的本质上的丰富性,而单纯地以某一种单一的产品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丧失了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丰富性,同时使得对象和产品不再是自己的对象和产品,而变成是奴役自己的对象和产品。人不再是自己的对象和产品的所有者,而变成了自己的对象和产品的奴隶,也即成了整个世界的奴隶。而且,这些人认为只有通过更多地占有奴役自己的对象和产品,才能使自己拥有更多的存在感,从而陷入到“占有——被奴役——更多地占有——更大地被奴役”这样一个无穷无尽的恶性循环当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人生如果陷入到只有一种追求目标的生活当中,就会丧失掉能够感受、认识、改造其他事物的丰富眼光、包容意识、旷达胸襟和广大理想,沦为坐井观天、画地为牢、自我设限,觉得世界就只有井口那么大,不再去追求自我突破和自我创新,吊死在一棵树上。这正是大部分腐败官员的心理状况,也就是:只把钱财和权力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忘了“这个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把自己的权力欲望和利益追求当成唯一的重要存在,而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人的存在和利益、还有其他的丰富追求和丰富可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前提,但是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本质的极大丰富才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前提,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只是人类本质上的极大丰富的一个表象而已。如果不是建立在人类本质丰富性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异化劳动、被对象所奴役的基础上,那么物质的极大丰富不但不能成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反而是一种阻碍,走向了为马克思所批判的共产主义的对立面。所以,腐败是一种以牺牲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而执着于单纯的物质财富的丰富性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本末倒置、买椟还珠的行为。

中国先哲所强调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不同方式来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在胸怀天下的同时还能脚踏实地,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的发展进步统一起来,将个人的“私德”修养与民族的“大德”建设统一起来①杨天平.习近平论人的全面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做到兼顾“公德”与“私德”、兼修“大德”与“小德”②俞小和.论习近平的政德思想[J].思想教育研究,2018(5).,达到“大我”与“小我”的共同发展、有机统一。正是由于人的本质上的丰富性,所以人是可以全面和自由发展的,而这种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只能在其作为生命活动的感性实践活动,也即劳动中得以实现和展示。人具备成为任何领域从业者的丰富的可能性,人可以完全自由地去规划和安排自己的人生、作出自己的选择,实现、展示自己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因为人性的平等和高贵,所以必须尊重每一个人追求自身幸福和自身丰富性的理想和努力。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将其解释为“忠恕而已矣”。所谓忠恕,就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恕就是要有所不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就是要有所作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从精神上、心理上杜绝腐败的传世良言。

“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战略高度,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考察人的全面发展。”③杨天平.习近平论人的全面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这就认识到了整个人类的人性本质的丰富性以及这种丰富性的人性之间的高贵、自由、独立、平等,才能在尊重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的基础上成就自己的人性本质的丰富性和高贵、自由、独立、平等。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自我确证问题与腐败心理

马克思在探讨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的时候,提到了“自我确证”这一概念。所谓自我确证就是在一种积极、成功并且理想化的主客体关系中“直观自我”“证明自己”“确证自己”“认识自我”和“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①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可见自我确证与自我异化相对,人能够从中获得一种“自我享受”。

自我确证是指主体从对象上直觉到自我的存在、力量以及价值、意义的一种判断力,是自我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自我确证是人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当人发现自己与对象具有圆融无碍的相通性,就会在与对象的这种相通关系中既欣赏对象、成就对象,也欣赏自己、成就自己,找到对象和自己各自的存在意义价值。自我确证有三个步骤:首先,人找到或创造一个对象;其次,人欣赏并成就这个对象;最后,人从对象身上看到并欣赏自己、成就自己。所以,人与对象是一种环形的、相互的良性、理想关系模式,这是自我确证的第一个特点。

自我确证有四种类型,可以概括地表述为:从物质来实现自我确证、从他人来实现自我确证、从道德象征来实现自我确证、从万物与我为一来实现自我确证。这四种自我确证的类型说明自我确证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实现自我确证的方式多样。

古人云“以铜为镜”“以人为镜”,就是讲的前两种自我确证的类型。从物质来实现自我确证,最直接的就是通过照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外形长相,人们不但能够从镜子照见自己的外形,还能通过对于物质的占有和支配来确证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所以封建社会就是一个把土地作为重要物质加以占有和分配的社会形式。人与人之间通过物质的占有和分配的多少来相互对比,从而引申出了第二种类型。比如别人崇拜和敬重会让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有很明确的优越感受从而实现自我确证。所以,对物质的占有和分配、对别人的好感和敬意的争取,都是能够使一个人奋发有为的动力。

但是,这种对于自我确证的理解需要注意。首先,自我确证是人与对象的环形的、良性的、相互的理想关系模式,人如果单纯地单向地去占有物质、单方面的去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自我确证是无法实现的。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金圣叹说“人看花,花也看人”,梵高说“人被加到自然当中去,自然被人解放出来”,都强调了自我确证的相互性。人与山、人与花尚且是相互确证,更何况人与人之间。而腐败心理恰恰是自我确证的反面教材:只强调对于物质的占有而不理解人与物的本质联系;只强调权力带来的人民的敬意而不理解权力与人民的内在关系。《世说新语》里简文帝说“会心处不必在远……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才不会排斥自己。一只鸟看到一个人会吓得飞走,但是却敢悠哉悠哉地站在一只牛的背上,原因就是人类把自己与自然割裂开来,所以自然也把人当成对立面而不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此同理,官员如果骨子里存在着对于老百姓的鄙视和疏远、因为手中的权力而把自己和人民割裂开来,那么在人民的眼里这些官员也就会成为人民的对立面而不是自己人,不会有“老百姓自己就来亲近这些官员”的理想状况出现。所以,“会心处不必在远”,只有内心主观上与广大人民融为一体,才能感受到广大人民的强大力量,才能在尊重广大人民的基础上来使用由人民赋予的权力,才能在这种相互理解、相互成就、相互欣赏的理想关系当中实现个人、社会、国家的良性发展、共同发展。

其次,鉴于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实现自我确证的方法和境界是多样化的,是有四个层次,而非一个或两个层次。如果在心理上将自我确认简化为只有前两个层次(从物质和他人实现自我确证)而忽略后两个层次(从道德和万物与我为一实现自我确证),那么自我确证的作用和价值就大打折扣,甚至自我确证摇身一变沦为了上文已经论述过的“坐井观天、画地为牢、自我设限”。腐败者认为实现人生价值、实现自我确证,只是人与对象的单向性的关系,只是单一的确证方式,心理上的这种简单和错误认识,导致了他们在行为上走上了自我迷失而非自我确认,成为了自我限制而非自我发展。

因此,明确了实现自我确认的相互性和多样性,才能与万物融为一体,人成为万物的尺度、万物也成为人的尺度,人与世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和谐相处,达到马克思所说的人在劳动中既认识了对象、也认识了自己,既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自己,既成就了自然、也成就了自己,实现真正的全面丰富的自我确证①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4.。

结 语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非常关心人的幸福感、丰富性和自我确证等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这三个问题的论述为我们分析和认识腐败心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正是因为关于人对于幸福感的追求,人类本质的丰富性和自我确证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才能从理论上、心理上杜绝腐败心理、消灭腐败因子,做到认识它、约束它、创造性地转化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保持一种和谐的良性、理想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丰富性本质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电视新闻报道如何摆脱平淡
记者摇篮(2016年11期)2017-01-12 14:00:35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新闻采访语言信息丰富性缺失的表现分析
科技传播(2016年17期)2016-10-09 21:28:06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
幸福感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