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 俊
科学精神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幼儿对科学接纳、认可喜爱、追求的心理品质。在“种植蚕豆”活动中,从种植地点的选择、种植区域的布置、记录方式到蚕豆的管理等都是幼儿自主发现、探讨与实施的过程。
“将蚕豆种在哪里?”这是首要问题,幼儿们想法不一。于是,我们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查资料,帮助幼儿了解蚕豆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为此我们设计和制作了调查表《蚕豆生长需要什么》。
蚕豆生长需要什么 它对蚕豆的生长有什么帮助
通过完成调查表,幼儿知道了蚕豆的生长需要水、泥土、阳光等。幼儿结合自己的认知与自主探究的需要——就近管理,最终讨论商定在阳光充足的自然角延伸出一个区域作为“蚕豆的家”。
每个幼儿要种植自己的一盆蚕豆,他们选取可用的容器:铁罐、熟料瓶、陶瓷杯……大家通过改造赋予容器自己的属性,就这样,一个个充满个性的豆盆出现了,有小兔盆、蝴蝶盆、机器人盆……
幼儿自己动手挖泥,有的幼儿挖了满满一容器的泥,有的幼儿只是填了一层泥。在播种蚕豆的时候,有的幼儿将蚕豆埋在了土里,有的幼儿将蚕豆放在泥土表层。老师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种植活动,以便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种植方法导致蚕豆生长状况的不同。
将蚕豆的管理权交给幼儿,并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个记录本,鼓励幼儿观察、探索、记录。幼儿在尝试各种自主管理的方式后,对蚕豆的兴趣更加浓厚,会通过仔细观察,提出各种疑问,愿意自己解决问题,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自主探究”让幼儿遇到更多的挑战,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客观存在始终保持着科学的态度,体会到科学方法是一种客观的方法,知道了科学的认识要有客观的态度。这就是幼儿在自主探究中的科学精神。
观察是幼儿获取知识、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能够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为什么人家的蚕豆发芽了,我的还没有发芽
幼儿的蚕豆纷纷破壳发芽了,可是静静的蚕豆还是原来的样子。老师让她比较自己的蚕豆与其他小朋友的区别并思考不同的原因,经过一番思考后,静静发现,别人的蚕豆是在阳光充足、温度高的环境下生长的,自己的蚕豆是在阴凉、温度低环境下生长的,自然发芽慢。
2.为什么同一容器中的蚕豆生长速度不一样
圆圆在豆盆里种了三颗蚕豆,长得最快的蚕豆已出幼苗,长得慢的蚕豆才刚发芽,圆圆很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这三颗蚕豆长得不一样?”我请幼儿自主观察、讨论、交流,最后幼儿得出结论,除了生长环境,蚕豆自身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
在管理蚕豆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用眼睛看、用心想。观察得越多,感知到的“神奇和奥妙”之处就越多,思考的内容也就越多。
到了中班,绘画是幼儿首选的表达方式。结合之前自然角的管理经验,幼儿通过绘画记录在探索中的所见、所思、所为。设计表格如下:
?我看到什么? 我做了什么? 今天长高了吗? 我的问题
幼儿用图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种植的蚕豆的生长过程。这是幼儿自己最真实的成果记录。通过记录,幼儿知道了蚕豆生长的每一步变化
情感体验是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在观察、参与、操作中感受喜、怒、哀、乐等一系列的情绪体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的情绪伴随着蚕豆的生长不断变化着,他们为蚕豆迟迟不发芽而着急;为蚕豆的猛长而兴奋;为不小心打翻了花盆而难过……
在这些过程中幼儿获得了丰富的情感经验, 在与同伴的交流分享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最终将习得的社会认知转化为自愿自觉的社会行为。
通过参与蚕豆的整个生命循环,幼儿了解到蚕豆是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经过老师的适当引导,幼儿展开联想,知道了苹果是从哪里来的,蝴蝶是从哪里来的……使幼儿逐渐形成一种普适的生命观,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