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探索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课堂,应该让学生有“三最”感觉,即内容活起来,让课堂有最亲切感觉;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有最快乐感觉;资讯走起来,让课堂有最鲜活感觉。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三最”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9
作者简介:麦永葆(1971—),男,广东佛山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德育。
思想品德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生活中丰富的内涵与价值,以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从采集生成中引发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分享,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明理。通过打造走心的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有“三最”的感觉,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内容活起来,让课堂有最亲切的感觉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精心选择的,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低年段的《我生活的地方》、中年段的《家庭、学校和社区》、高年段的《再见,我的小学生活》等。我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不应拘泥于课本,应与学生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发动学生开展多元的采集,生成课堂素材,让课堂“走心”,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产生最亲切的感觉。
比如,我在上《我们的学校》时,让学生提前列出调查提纲,通过采访学校领导、教师、同学、保安员等,去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然后在课堂与大家分享。学生们有了任务,高兴极了,他们奔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内外处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有学生像个记者一样采访着校长、老师;有学生来到荣誉室,记录下学校金灿灿的奖杯;有学生观看了学校武术、科技的特色活动的光碟,对学校的办学特色情况了如指掌;有学生采访了毕业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解到学校的变化;有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访了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五小學建设合并前的南溪小学、长沙小学、界涌小学、东坑小学、上冲小学等五所旧校园,只有几排低矮的平房教室……课堂教学中,学生丰富的数据资料、调查影像等资料,充实了课堂,灵动了课堂。小组绘声绘色的分享交流,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们成长的乐园,丰富的校园生活让课堂成了学生们欢乐的世界。
二、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有最快乐的感觉
1.动手操作,体验快乐
思想品德教材中很多内容特别适合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体验感,如低年级的“做贺年卡”、中高年级的“活动天地或小记者在行动”内容等。比如,教学《我家今昔小调查》时,我先让学生们开展调查活动,制作表格调查填写家里的物品、房子、家具、汽车等,表格中有家长填写他们小时候的情况……通过对数据资料的鲜明对比,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家庭的变化,发现原来父母亲那个年代,还有一些家庭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现在大家都过着小康而富足的生活。于是我趁机引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个伟大的“母亲”是如何从贫穷、落后到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国家的奋斗史,从“小家的今昔”走向了“祖国大家的今昔”,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动口,表达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学生们是最为快乐的,为此,我给学生们在课堂里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如“我行我秀”“班级小法庭”“今天我当家”等。在“我行我秀”中,学生们争相表演故事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在“班级小法庭”上,学生们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不懂得感恩等行为……在互动中产生碰撞,在争辩中区分是非,从而提升对道德的认知,发展道德的情感,内化导行。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眼中的男生和女生》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环节,由四人小组推选出“当家人”,组织小组学生从兴趣爱好、言行举止等方面说说男生与女生的特征。有学生说:“大部分男生喜欢运动,特别是打篮球、踢足球,特别阳光,每次的年级比赛还能为班争光。” 有学生说:“有的男生风趣幽默,经常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是班上的开心果。”有学生说:“有的男生性格内向, 不爱说话。”有学生说:“有的男生很调皮,经常做恶作剧,让人很讨厌。”还有学生说:“有的女生有很多特长,她们能歌善舞,令人羡慕。”我给学生们提供平台,让他们在谈论中加深对特征的认识,同时开展了自评和互评活动,让学生在自评活动中学会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能力,在互评中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见贤思齐,为进一步学习奠基。
3.动脑思考,记住快乐
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开动脑筋,获得成功的体验,寓教于乐。比如,教学《我们生活的小区》时,我让学生说说2017年8月23日台风“天鸽”对小区的危害与影响。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论这次台风的亲身经历:“我们小区在这超强台风受到严重的破坏”“我们家的玻璃全被吹落了”“我们家的汽车被倒下的大树压坏了”“我们家里停水停电了几天”……
当我问到台风灾后的公共设施的时候,许多学生分享了自己积极参加小区重建的活动,他们自发参与,锯掉倒下的大树,清理落下的玻璃、障碍物,这时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学生说有个别家庭袖手旁观,不参加小区重建,这时,我马上在行为价值判断上设下疑问,小区的灾后重建应该由政府负责,还是我们主动参与呢?学生的讨论声停下来了。是的,还有很多家庭家里的东西都没修好,是先把家里的弄好,还是参加小区的建设呢?学生们托起了小脑袋,眨着眼睛在动脑筋思考着,随后议论纷纷,有的赞成先参加小区重建,有的学生不吱声了,价值判断就在这样的议论中、辩论中摇摆着……这时,我播放出珠海灾后重建的视频,广东省公安厅出动8000多警力到珠海、澳门进行救灾重建,社会上各界群众自发开展重建家园活动,这时学生们都被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感动了。
三、资讯走起来,让课堂有最鲜活的感觉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资讯多元、多彩、丰富。思想品德课要上得鲜活,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个大数据时代的媒体和时政、社会、校园等的资讯,让课堂的内容紧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等教育有机结合,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最鲜活的资讯,让课堂有鲜活感。
比如,《什么样的人信得过》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建立诚信的概念。为此,我通过以下环节让学生去提炼、概括、理解“诚信”的概念。首先让大家说说班上哪些学生在交往时待人真诚,说话诚恳,有什么话都能坦率地说出来,谁的事例值得给大家分享、学习。接着通过交流活动,说说你做了什么事情,让同学或家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孩子。然后,如果遇到这样一件事,你答应了同学周末去图书馆借书,但那天你有事去不了,你会怎么办呢?怎么样才不会失信于同学呢?最后,我将自己收集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的照片、视频、榜样人物等资讯让学生们观看,触及学生们的心灵,让大家谈观后感,谈谈对诚信的理解等,让学生们在疑问中、分享中理清诚信的概念:诚信就是说话真实,待人真诚;诚信就是信守诺言,说到做到,这样才会给人诚信的感觉,才是一个诚信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笔者在认知重点、难点上留白,让学生们在互动、分享与交流中,慢慢地渗透、不断地清晰。
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五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敢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去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
[1](英)杰伦迪·迪克西.有效的课堂管理[M].王 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