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项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岳阳 414000)
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为伤害性刺激,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除去手术因素和病人病情等原因,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1]。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疼痛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2]。阿片类药物在术后镇痛中应用较多,但其可能带来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以及呼吸抑制等多种不良反应,严重延缓病人的康复。随着现代疼痛理念的更新,多模式镇痛的概念日益受重视,即选用不同机制的镇痛药物或不同的镇痛措施,通过多种机制产生镇痛作用,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3]。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比较多种镇痛方法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安全性、疗效、经济性,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3月本院骨科关节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0~68岁,体重50~80 kg,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排除严重的心、肝、肾、肠胃疾病、药物过敏史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三组手术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分组 A组:曲马多注射液7~12 mg/ml+芬太尼注射液2 μg/ml;B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0.24~0.32 mg/ml+芬太尼注射液2 μg/ml;C组:地佐辛注射液0.06~0.08 mg/ml+芬太尼注射液2 μg/ml。
1.3麻醉与镇痛方法 三组患者均不采用术前用药。患者入手术室后检测心电图、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麻醉诱导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1~2 mg/kg,注射用阿曲库铵0.8 mg/kg,快速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为吸入体积分数为0.02~0.03的七氟烷及间断静脉注射用阿曲库铵。术毕前10 min各组预先注射配置液3 ml作为术后镇痛负荷量。手术结束即可静脉链接静脉电子镇痛泵,持续输注剂量为2 ml/h,单次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剂量为2 ml,锁定时间为10 min。PCIA配方如“1.2”项下。
1.4观察指标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评估患者术后疼痛,记录术毕及术后4、8、 24和48 h各时点VAS评分;采用Ram-say镇痛评分记录上述各时点的镇痛程度;同时统计24 h内总的PCA按压次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评分,消化道溃疡及出血情况,头晕、嗜睡、面色潮红、瘙痒、便秘、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恶心评分标准:0分,无恶心;1分,休息时无恶心,运动时稍恶心;2分,休息时间断恶心,运动时有恶心;3分,休息时持续恶心,运动时严重恶心。呕吐评分标注:0分,无呕吐;1分,轻度呕吐(1~2次/d);2分,中重度呕吐(3~5次/d);3分,重度呕吐(6次/d);评分≥1分给予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8 mg静脉注射。镇痛治疗结束后,记录镇痛期间的不良反应,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4](共分5级):Ⅰ级:极好;Ⅱ级:很好;Ⅲ级:好;Ⅳ级:一般;Ⅴ级:较差;其中Ⅰ~Ⅱ级为有效,Ⅲ级为基本有效。
1.5费用计算 成本资料来源于医院的统一收费标准。术后镇痛总费用=镇痛泵+镇痛技术费+镇痛药品费+镇痛并发症处理费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比较t检验。
2.1各组镇痛情况
2.1.1各组镇痛结果 三组患者在各时点的VAS评分均<5分,无1例需要补救药物;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满意度均在Ⅲ级以上,其中C组的总体满意度Ⅲ级的达22.5%,其他两组均为10%,优于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镇痛情况比较
与A、B组比较,*P<0.05
2.2各组不良反应结果 B组只有1例嗜睡患者,无其他不良反应,与A、C组相比,不良反应明显更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各组镇痛费用比较 A组镇痛费用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患者镇痛费用比较
2.4成本-效果分析 以基本有效率为观察点,表1与表3结果表明:三组基本有效率均达100%,用平均成本效果比法,B、C组分别是A组的2.43倍和5.17倍。以有效率为观察指标,用增量成本与增量效果比值法(元/1%),B、C两组增值比,ΔC/ ΔE(C:成本,E:收益)=(570.12-268.18)/[(70+7.5)-(67.5+22.5)]=-24.1。平均成本(元,1%),A组为110.05/(70+20)=1.2,B组为268.18/(67.5+22.5)=3.0,C组为570.12/(70+7.5)=7.4。因此,从药物经济学上,相对其他两组,曲马多组更具经济学性(P<0.05)。
骨科术后患者常伴有剧烈疼痛感,据报道[6],约80%的骨科手术患者会经历中到重度的疼痛,尤其术后两周。疼痛作为术后激发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会引发心血管活动变化及呼吸活动变化,甚至延缓多器官功能的恢复[7],而强效、优化的术后镇痛模式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特别是《2016APS/ASRA/ASA指南:术后疼痛的管理》中推荐使用多模式镇痛方法进行术后镇痛。因此,筛选出疗效更优、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好的治疗方案对于骨科术后镇痛尤为重要。
本研究从镇痛效果、用药安全性以及药物经济学三个角度对三组镇痛用药方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药效学方面,地佐辛组在总体满意度方面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氟比洛芬组明显优于另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药物经济学方面,曲马多组最具经济学优势。鉴于以上结果,不难看出曲马多加芬太尼与氟比洛芬加芬太尼方案各有优势,曲马多组更具经济性,而氟比洛芬组更为安全。因此在管理术后疼痛时,应综合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使患者以尽量少的费用更平稳地度过术后疼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