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何园园
(1.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2.河南公路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中亚是世界第三大能源主产区,五国分别以石油、天然气、能源工业、水电能源各具特色。以BP公司2017年数据分析哈、土、乌三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的开发历史和现状。以期为中国西气东输工程和能源进口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
探明储量方面,2016年中亚天然气以19.5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10.47%,石油以311.9亿桶占据全球总量1.83%。土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中亚总探明储量的89.50%,哈国石油探明储量占中亚总探明储量的96.18%,中亚国家能源分布具有极强的区域分布非均衡性。
由图1可知,1985年以来,中亚天然气生产总量一直高于消费总量,差额先降低后增长最后趋于平稳,2011年以来中亚天然气产量增加中大部分是满足其内部需求。2016年末,中亚国家天然气生产总量为1494.85亿立方米,消费总量为942.46亿立方米,差额为552.39亿立方米,占生产总量36.95%。1986年以来,中亚石油生产总量总体高于消费总量,差额变动以1998年为转折点,与生产总量变化趋势大体保持一致。2016年末,中亚石油生产总量为9455.14万吨,消费总量为2263.99万吨,差额为7191.15万吨,占生产总量76.06%。中亚国家天然气和石油能源具有充足富余,出口贸易优势明显。
图1 1985-2016年中亚天然气、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差额
中亚炼油能力(千桶/天)从1980年525增加到2016年的853.11,增幅为62.50%。1985年和1997年的增长分别来自哈国140和乌国57,1991年土国增加的80与哈国减少的30炼油能力相抵总体增幅为7.13%,2013年后哈国和土国炼油能力的增加使中亚总体炼油能力提升。
中亚能源储藏分布具有非均衡性,中国应有区别、有重点进行能源合作;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能源产量影响较大;中亚天然气内部消费量增加。同时,中亚能源消费量对经济危机的弹性较小,产量与差值的弹性较大。在保持生产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中亚国家能源内在消费需求的增加导致可用于出口贸易的资源量减少,进行改革和恢复经济的迫切需求增强了中亚各国能源出口的诉求。
3.1 哈国的石油
哈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2016年探明储量占中亚96.17%,产量在中亚占比中超过八成,其消费量占产量的16.65%,开发合作潜力极大。采取“休克疗法”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的较大影响。石油产量自1991年持续减产至1995年逐步恢复,2010年后稳定在8000万吨左右;消费量自1991年大幅下降后未有明显改善,目前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石油价格下降刺激进口国增加石油进口量,恢复经济的强烈诉求也促进哈国石油产量增加。
3.2 土国与乌国的天然气
土国蕴藏了丰富的天然气,2016年探明储量占中亚将近90%,全球占比将近达到10%,667.9亿立方米的产量占中亚总产量半壁江山,消费占其产量的44.17%,占中亚消费总量的31.31%;出口量占产量的55.80%,占中亚总出口量将近60%。天然气产量自1991年开始下降至1998年120.4亿立方米,后逐步回升至2008年660.6亿立方米,又发生了断崖式下降,接着恢复产量水平;消费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与该国经济发展多带来的内部消费需求增加密不可分;在产量远高于消费量的情况下,两者的差值表现为与产量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对比分析乌国与土国能源发展的不同之处,2016年乌国天然气探明储量是土国6.21%,但产量仅比土国少40.2亿立方米,消费量占产量的81.82%,是土国消费量的170.10%,出口量占产量的18.16%。乌国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消费量经过波折在2016年回升至与2002年相当水平;产量与消费量的差值在2003年猛增至100亿立方米左右的较高水平。乌国的天然气生产主要是满足内部需求,国内能源行业2000年之后的深刻变革确定了能源工业发展水平在中亚处于先进水平的地位。
通过以上对中亚国家能源发展现状的分析,可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中亚能源资源丰富,但呈现非均衡分布的特点;(2)苏联解体对中亚国家天然气产量、出口量和石油消费量影响较大;(3)中亚国家经济恢复带来了内部能源消费需求的增加;(4)中亚国家发展经济、产业改革的迫切需求使其通过不断扩大能源出口规模来提供支撑;(5)中国作为一个地理毗邻、政治稳定、能源需求规模大的国家,是中亚各国能源出口的较好选择,与中国“一带一路”对接互通是中亚各国的较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