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涛
近年, 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工作方式、生活水平均发生巨大的改变, 导致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继心血管、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危害性疾病。相关调查分析糖尿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因此在对糖尿病进行合理治疗的同时, 应该重视护理干预这一环节[1]。本次研究, 探讨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2];②无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③血糖控制较差;④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同意知情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脑血管病变;②肾功能不全者;③拒绝配合本次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3例, 女20例;年龄64~86岁, 平均年龄(75.1±3.7)岁。研究组中男22例, 女21例;年龄66~83岁, 平均年龄(74.2±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3370, 规格:0.5 g×20片)口服治疗,3次/d, 0.5 g/次。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干预, 包括常规饮食干预、病房护理、运动指导等。研究组患者给予临床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①舒适护理:保持病房整洁,温度、湿度适中, 保持良好通风, 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被褥, 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②个性化健康宣教:护理中积极为患者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可以通过授课方式、录像、模拟生活环境以及相互讨论等, 指导患者学习如何正确测量体重以及掌握计算方法, 学习食物交换份法以及血糖的监测, 指导患者掌握各项适宜的运动疗法。此外帮助患者掌握血糖的合理控制目标、体重指数、血压等, 在具体宣教中注意用语的通俗化, 有助于患者学习掌握, 与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其他患者说法、开展各种疾病知识竞赛等来强化宣教内容;③心理疏导:糖尿病早期症状不显, 患者会不在乎等情绪, 在治疗上易出现抵触情绪, 若强行干预会刺激患者, 出现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 患者会感觉自身无自由,针对这些心理变化, 要积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保持良好护患关系并耐心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与干预方案, 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 并能够给予患者帮助;④康复指导:作为一种慢性病, 糖尿病需长期控制血糖, 因此要为患者进行评估是否有运动禁忌等, 为患者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 如太极、步行等,运动量要适度, 指导患者锻炼, 锻炼时间不宜超过30 min/次;⑤饮食护理措施: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 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 有效控制血糖, 组织患者学习健康的饮食课程,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病情及预防措施, 告知饮食重要性, 日常合理搭配饮食, 纠正以往错误饮食习惯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2 h PG、FBG以及HbA1c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 两组患者2 h PG、FBG以HbA1c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患者2 h PG、FBG以HbA1c水平均低于本组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2 h PG、FBG以HbA1c水平分别为(6.1±0.8)mmol/L、(7.6±1.1)mmol/L、(6.0±0.5)%, 低于对照组的 (7.8±2.0)mmol/L、(9.2±1.0)mmol/L、(6.9±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BG(mmol/L) 2 h PG(mmol/L) HbA1c(%)对照组 43 干预前 9.6±3.2 11.5±1.3 7.9±2.0干预后 7.8±2.0a 9.2±1.0a 6.9±1.3a t组内 3.128 9.196 2.749 P组内 <0.05 <0.05 <0.05研究组 43 干预前 9.5±3.9 11.8±1.2 8.1±2.3干预后 6.1±0.8ab 7.6±1.1ab 6.0±0.5ab t组内 5.600 16.918 5.851 P组内 <0.05 <0.05 <0.05 t组间干预后 5.175 7.058 4.237 P组间干预后 <0.05 <0.05 <0.05
据有关调查及文献提示, 国内2型糖尿病近年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现显著递增趋势, 研究发现与患者的年龄、遗传因素、运动少、肥胖、饮食结构不均衡等有关[3,4]。当前,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包括双胍类以及磺酰脲类。其中二甲双胍应用较为广泛, 不会引起较高的乳酸堆积, 二甲双胍治疗中, 能够对肝糖原的糖异生产生抑制作用, 进而加强外周胰岛素对血糖的利用与摄取, 从而有效改善机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度[5,6]。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为:①能够有效穿透机体的肝细胞膜, 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产生有效抑制作用, 强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进而规避胰岛β细胞的损伤, 合理强化脑细胞、血细胞、肠道、皮肤以及肾髓质对糖的吸收;②能够有效对糖原异生产生抑制效果, 快速降低肝糖输出量, 减少餐后血糖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③有效抑制胆固醇的贮存与合成, 减少机体内的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水平, 降低患者体重并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水平。在此次研究中, 选择对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临床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康复、心理以及饮食指导等内容, 比较二甲双胍对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的效果, 结果提示通过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后, 明显提高了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且该次分析结果与有关文献记载一致[7,8]。这可能与临床护理干预的模式有关, 这是一种集合社会、心理以及疾病的综合护理模式, 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因素予以影响进而提高了药物的效果。
综上所述, 对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临床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明显提高对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 患者的反馈较好, 在临床上可以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