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高校留学生对华文化的认同研究

2018-10-23 11:39:16刘家汇姚倩倩
学理论·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制约因素留学生

刘家汇 姚倩倩

摘 要:“一带一路”符合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加强东北高校学生对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北地区是 “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重要地带,在此地區的留学生是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目前东北高校留学生对华传统文化认同度普遍较低,而对现代文化认同度较高。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度不高,且自身需求不明确、很少借助中国媒体认识中国文化、汉语水平制约其对中文书籍的阅读、社会支持网需重建和扩展。对此,依据留学生的文化需求从提高中国文化教学、加强媒体文化传播功能、提升留学生汉语能力、重建和扩展东北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四个方面来增强其对华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文化认同;留学生;东北高校;制约因素;提升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124-03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1]。文化认同是维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2]。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旨在打造与沿线国家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沿线国家经济上的融合与促进。东北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俄蒙三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加强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推进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8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了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共有约40万名留学生在华学习,比2010年的人数增加了50%。就东北地区而言,留学生总量也在不断增加。

一、东北高校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

(一)东北高校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的调查

此次调查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首先,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3]。第一部分包括被试留学生的基本情况,由性别、国籍、学历层次、来华时间、汉语程度、来华目的六方面构成。第二部分借助克特五度量表(即包括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五个层次,完全不符合为1分,逐层递增,完全符合为5分),由被试者根据自身情况对量表中的调查题目做出选择。第三部分,运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由被试对此进行选择来考察被试者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对第二部分的克特五度量表进行补充,增强调查结果的说服力。其次,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此次调查还运用了访谈的方式,由20名留学生随机接受了本次调查的访谈。

本次问卷调查于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延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大学的五所东北高校进行,共有420名留学生填写了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15份,有效回收率为98.80%。415名被试留学生中包括男性195人,女性220人。被试情况统计详见下表1。

通过对表2分析可知:东北高校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的情况不一。具体来看,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情况均值接近4(基本符合)的由高往低的项目分别为“对中国的名胜古迹很感兴趣”、“愿意带中国的特产回国”、“赞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喜欢看中国人在公园或广场跳舞”、“对中国的传统民俗很感兴趣”、“我很愿意参加大学里有中国学生参加的文化活动”。均值介于2-3(不太符合-不确定)的项目为“对京剧、昆曲等戏剧很感兴趣”。均值低于2(不太符合)的项目由高到低分别为“去过中国东部沿海、华北地区等的许多其他省市”、“对晋商大院、客家土楼、北京传统民居很了解”、“了解中国的古诗词、文言文”。

为了进一步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增强调查结果的说服力,本次调查的第三部分采用多项选择题的方式对被试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进行了调查,据调查数据可知: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主要是通过老师上课介绍。学校的文化讲座并未成为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电视、互联网”、“报纸、汉语书籍”和“朋友介绍”也未对留学生发挥应有的文化传播功能。

通过了解留学生的“朋友介绍”一项中“朋友”的来源,对其在华交往对象进行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留学生的“朋友圈”主要是自己国家的同学或朋友,其次是除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而其与“中国同学或朋友”的接触则非常有限。

(二)东北高校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的现状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由问卷调查可知:东北留学生对各类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东北留学生在“对东北文化很感兴趣”和“对中国的传统习俗很感兴趣”的平均值分别高达3.94和3.66。然而,在“对京剧、昆曲等戏剧很感兴趣”、“对晋商大院、客家土楼、北京传统民居很了解”和“了解中国的古诗词、文言文”的平均值则分别只有2.71、1.74和1.50。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也主动去了解东北的文化如二人转、东北的历史等;在我国春节期间也向同学拜年并参加春节的庆祝晚会。但当谈及中国的京剧、昆曲等戏曲和古诗词、文言文时,他们反映其晦涩难懂,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对于我国的晋商大院等传统建筑时,则很少有人表示参观过。东北留学生对东北文化和我国传统节日习俗认同度较好,对东北地区之外的传统文化如古代的语言、流传下来的戏剧等认同度较低。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如今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从问卷调查可看出“赞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愿意参加大学里的文化活动”,“愿意看中国人在公园或广场跳舞”的平均值分别高达3.71、3.66和3.57。在访谈中,大多数东北留学生肯定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他们纷纷表示对我国的现代文化颇感兴趣,对其认同度较高。

二、东北高校中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度不高,且自身文化需求不明确

从表2中可知:东北留学生对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文言文、戏剧等知之甚少,认同程度较低。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详细的内容,在访谈中与留学生交流了中国的诗词内容。根据情况得出:他们对中国古代的诗人了解度较低,只是对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有些了解,而其他詩人,如贺知章、王昌龄、柳宗元则几乎不知。留学生在东北地区长期学习,对于华北及沿海地区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上。他们大多人没去过沿海地区,对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是从电视中了解的,对其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及历史发展更是知之甚少。

我国文化种类多、内容丰富,来东北的留学生对其无法真正地掌握把控。另外,教师、学校以及留学生个人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可知: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学校和课堂。由于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类型较少,且课堂中老师所讲内容有限。这就需要他们自己根据其情况找到感兴趣的内容,深化汉语学习,为此,也需要学校多涉及和中华文化相关的内容,以丰富他们的认知并明确其感兴趣内容。

(二)留学生很少借助中国媒体认识中国文化

通过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进行分析可得出:在当今媒体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然而留学生从其中了解中国文化的效果微乎其微。仅14.76%的留学生选择通过电视、互联网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第一,留学生表示自己的活动区域大部分都在学校,往返于教学楼、餐厅、宿舍、体育馆之间,没有太多的时间了解中国媒体,因而选择本国媒体了解本国的动态。第二,留学生对中国媒体信任度较低,而对CNN、BBC等外文媒体信任度较高。第三,学校留学生网站建设还出现很多的不足。

(三)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制约其对汉语书籍的阅读

汉语书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试留学生通过阅读报纸和汉语书籍来了解中华文化的仅占11.87%,此情况与访谈中了解到的内容也较为相符。留学生普遍表示不会借助于阅读书籍来了解中国文化,并直接表示看不懂汉语。然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留学生往往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影响了汉语的学习。其主要因素有:第一,语言学习的动机。多数来东北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是以做生意为目的的,注重实用性导致其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普遍低于欧美来华留学生。第二,学生自身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一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课堂纪律性不强,态度不够端正,这对汉语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二是来东北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交流较少,导致自身和中国人的“双文化圈”关系难以巩固,使得留学生自身很难融入中华文化。

(四)中亚来华留学生原有社会支持网发生弱化与断裂

来东北的留学生虽离开自己的国家来中国学习、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抛弃了自身原有的社会关系,也不是说只有在中国完全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才可以维持自身的学习与生活[4]。在来之前,他们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网依然会在其来华之后发挥重要的作用。来华留学生会在已有的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关系中寻求一种独特的不能被其他关系所替代的帮助。比如,留学生会经常给自己的父母、国内的好朋友打电话等。但来到东北留学后,在他们自己国家建立和积累的关系网会逐渐弱化,甚至还会出现断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留学生长时间远离家乡,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这使得原有的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关系难以发挥之前较强的支持作用。

人是社会化的人。当原有的社会关系出现弱化甚至断裂时,为了生存和适应周围的环境便会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扩展自己的社会网支持,并从中寻求其学习、生活的资源。但如今他们受环境和语言的限制,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阻碍。

三、提升东北高校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的对策

(一)基于留学生文化需求的基础加强中国文化教学

课堂传授是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增强留学生对华文化的理解首先要从教学入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5]。具体而言,加强对东北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就需从这四个方面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改进。

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留学生的需求及特点。东北高校的留学生主要有本科生、硕士和博士。这三个学历层次的留学生教学目标应是不同的。本科生,汉语能力较差,文化程度较低。教师在对他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应定为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中华文化。而硕士生,汉语能力、文化程度普遍都强于本科生。其教学目标应定为能很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且自身具有能力学习中国文化。对博士生而言,汉语水平、文化程度则需要更高。在硕士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培养其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第二,教学内容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本科生的教学内容应注重汉语的教授,特别是语法、词汇。提供机会使留学生可亲身接触中华文化并在实践中加以学习。而硕士生,教学内容在本科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汉语发音的教学和用专题、讲座的方式传授中华文化。博士生要在硕士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更加注意提高留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和教授中华文化的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的,但是教学方法又不是单一孤立使用的。概括起来,教学方法主要有教师传授型和自身感受型两种。对不同学历层次的留学生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应交叉使用。但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对本科生,教师传授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在教学方面,由于本科生汉语基础总体较差,所以应注重学生的自身感受。硕士生和博士生要根据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

第四,教师应对他国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留学生国家与我国存在文化冲突的现象,教师应采取包容的态度,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分,理解留学生对部分中华文化的偏见与误解,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领留学生理解中华文化。

(二)加强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

第一,学校应积极吸引留学生加入中华文化交流和新闻阅读交流活动,培养留学生通过中国媒体学习中国文化的能力。第二,媒体应遵循传播规律。媒体的信任度对于媒体是至关重要的。信任度要求媒体报道应以事实为依据。此外,还要研究留学生特点,采用留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6]。第三,学校应开发中亚留学生网站进行中华文化宣传。网站应包括下列版块:(1)留学生在华生活需要的信息,例如交通、旅游等。(2)汉语学习的辅导。(3)中国的重大事件。(4)中国法律法规的宣传等。

(三)提升留学生汉语能力,加强汉语书籍的阅读

针对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提出的改进措施如下:第一,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一是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了解留学生讲究实用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使用满足留学生学习动机要求的案例,配之以具有实用性的课件。二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课堂交流,讲解自己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等来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三是教师应该认识到,适当地组织文化活动是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华文化的好办法。例如: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融入课堂讲授过程中,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教师既得具备教学技能,还得懂得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能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和丰富的教学技能,很好地与留学生交流,教会他们掌握中华传统文化(如服饰、戏曲、书法等)。第二,留学生自身对各种文化应有正确的态度。在来华留学之前,他们就应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值得自己去学习和尊敬的。在其之后的生活中,他们更应坚持多交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理。并珍惜每一次汉语交流的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汉语交流能力。

(四)中亚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的重建与扩展

东北地区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的重建,主要可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留学生通过以与自己国家的留学生为主建立社会关系。留学生来到东北地区学习,在学校会认识自己国家的留学生,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习俗让他们关系非常紧密。这种社会关系具有强大的保障力。其社会关系建立之后会较稳定,不断发展。第二,留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与自己的老师、同学建立社会关系。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校园里,其精力也主要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与其老师、同学接触较多且较为亲近。

对于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的扩展,他们应积极建立与中国学生及其他国家留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第一,留学生要建立与中国学生的社会关系网,一是要努力地学习汉语,增强自己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二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了解中国的文化及风土人情,以免在与中国学生的交往中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第二,留学生要建立与其他国家留学生的社会关系网。其中最重要的是留学生要努力地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建立联系。他们相似的文化传统将成为他们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25.

[2]韩震.以文化认同铸造国家认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5):10-13.

[3]王强.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一项基于留学生群体的调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2):14-17.

[4]冯超.来华非洲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網与跨文化适应研究——以Z大学的非洲留学生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

[5]爱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广州的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6]翟秀凤,周志敏.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媒体[J].今传媒,2011(10):41-43.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制约因素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13:14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