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经过紧张临战准备的志愿军第十三兵团4个军、3个炮兵师、1个高炮团,在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指挥下赴朝作战。10月25日,其先頭部队就与美军仓促遭遇。
毛泽东和志愿军统帅部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原定的防御作战设想,立即用采取在运动中各个歼敌的方针部署作战。依此,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愿军接连发起了5次进攻战役,而且均为大规模兵团运动战。
作战决定后勤。这一作战方针的大变动,不仅给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后勤部署、后勤运输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也给给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东北地区在战争初期曾大力组织生产饼干供应,但因饼干体积大,不便携带,难以满足部队的需要。于是,1950年11月8日,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东北军区后勤部李聚奎部长等,向总后勤部提出“以炒面为主”“制备熟食,酌量提高供给标准”的建议。同时,将样品送到志愿军处征求意见。11月20日,彭德怀让洪学智副司令员给东北军区后勤部发电报:“送来干粮样子,磨成面放好盐。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根据志愿军统帅部的意见,从11月下旬即第二次战役发起前后,开始向前线大量供应炒面。由于需要量大,入朝部队每月需741万公斤。东北地区即使尽最大努力也只能解决500万公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足前方部队紧急需要,周恩来提议,由政务院布置华北、中南各省市发动群众,大量制作便于食用的炒面。
1950年11月17日晚,中央军委决定赶制干粮前送。周恩来决定在一周内赶制60万公斤炒面,送往前线,并就具体任务进行了分配。一时间,国内有关省市人民,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这一工作。城市、乡村呈现出“男妇老幼齐动员,家家户户忙炒面”的动人景象。周恩来等党、政、军领导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抽时间到制作车间,检查炒面质量,并与工人一起为志愿军制作炒面。
当周恩来制作炒面以及各地人民群众为志愿军日夜加工炒面的消息传到朝鲜前线,广大指战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部队喊出了“为炒面立功”的口号。
炒面,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军用食品”,易于运输、储存和食用。打仗时,战士们随身背着一条炒面口袋,饥饿时,抓一把炒面塞进嘴里,再吃上几口雪,可继续坚持战斗。炒面帮助志愿军解决了运动战过程中给养保障的大困难。
到1950年11月底,第一批2000吨炒面送到前线。从第二次战役开始,炒面已成为部队主要作战干粮。据统计,自部队入朝到1951年6月,共前运干粮3145万公斤,占前运粮食总数的16.7%,其中大多数是炒面。
(摘自《党史博览》 罗元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