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硕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者与传播内容、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效果,新的传播环境逐渐解构传统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的影响和冲击下播音专业的就业前景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变化,而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电视节目播音主持》更是面临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创新性,本文以新媒体发展与传播为契机,立足“四个回归”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个回归”;新媒体;《电视节目播音主持》;教学改革
2016年10月15日“四个回归”的提出让我们明晰了教育的理念与前进的方向。教育“回归”是高校一种勇于面对日新月异现实的胆识和气魄,是一种构筑与时俱进行业的责任和担当,是一切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播音主持的传播样态、传播内容、传播要求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播音员和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如何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复杂动荡的媒体背景和行业要求下,《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课程需要顺势而为利用网络热度整合教学内容,利用媒体新技术融合教学体系,利用立体评价创新考核方式。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课程
(一)新媒体背景下传统节目面临的困境
传统媒体背景下,受众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但新媒体出现后,广播电视因为时效性差而失去竞争力,往往很多新闻都是在微博微信以及网络电视疯传之后才在广播电视中看到,这种滞后的传播效果让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凡此种种导致了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而作为培养广播电视人才的播音院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时更需要用心思考与设计,更需要深入理解与把握“四个回归”在专业中的落地实施。
(二)新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与冲击,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创新制作理念,必须以受众为核心,必须灵活运营新媒体传播优势,做到从传统广电到媒介融合的新发展。电视节目从内容和形式上要更加注重對受众的观感体验,扩大节目影响力,加强广播节目的个性化设计,丰富节目的传播内容,研发权威性、专业性的品牌节目,全方位多方面的拓宽节目类型,大胆进行节目内容和传播格局的创新,做好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互动联动,形成广播互联网的优质生态圈。
(三)新媒体背景对《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课程的新要求
新的媒体生态环境对广播节目以及电视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播音人才的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明确播音专业思路,转变教育理念,拓宽广播目标格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完善教学环节,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以便适应新的广播格局。在人才培养上,要转变理念——从传统的二次创作人员到全方位全能的主播人才。
首先,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对有声语言的训练,尤其是对即兴口语和现场控场能力的训练。其次,在教学环节上要时刻以时代要求为导向,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文化知识、融媒介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主体意识。最后,在课程考核中杜绝以往的见字发声而是选择自媒体平台发布节目的形式,同时增加平常实践训练的比重,将考核形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组成部分。
二、我校《电视节目播音主持》教学实践平台面临的困境
南阳理工学院自2008年开设播音主持专业,专业发展虽已有十年,但受媒体氛围、城市传播、学生个人素质等客观因素制约,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整体情况并不理想。其实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受众群体稳定广泛,极大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学工作就显得任重道远,但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教学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比如教材过于陈旧,稿件多是十几年前的内容无法真正和学生产生共鸣,也没有办法调动他们的播讲愿望,对于新的节目形式也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再如教学方法单一僵化与现实的新媒体环境滞后脱节,大多采用讲述法训练法等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实践平台缺乏,学生没有有益的实践训练。
三、新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课程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的融合,课程主要从新闻类节目、社教类节目、综艺类节目、访谈类节目四个节目板块进行内容设计与练习,实践平台在教学内容上不谋而合,并且让学生真正尝试面对面的直播交流,有效提高学生的直播素质与能力。其次,教学方法的融合。我校采用的是“大课讲授+小课训练+课外实践”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传授型+感知型+训练型”相结合。同时以情境化、项目化、模块化进行实践训练,取得了更好尝试。最后,考核方式的融合。调整考核方式为在自媒体平台推动自己制作的电视节目,并保证点击率。个性化专属化的考核方式也受到学生的青睐,更好发挥学生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背景为高校播音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考评体系上都有了创新发展。相信有效的创新的理念和平台,一定会为我们的电视课程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一定可以培养出适应媒体生态环境的优秀传媒人才。大道至简,“四个回归”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关联为中心,以行业需求为中心,以梦想初心为中心,从而促成课程改革的有效创新与发展。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宁.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新发展[J].天中学刊,2014,29(6):131-133.
[2]安征.新媒体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青年时代,20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