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450000)董颖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60例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医学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腔增大,患儿EF值低于40%,心肌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损伤,患儿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护理方式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女比例14∶16,年龄2~11岁;男女比例13∶17,年龄1~11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有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医嘱用药、饮食禁忌及住院环境等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教育宣导,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属给予健康教育宣导,帮助患儿克服患病过程中出现害怕、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通过教育宣导使患儿家属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②及时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护理人员在于患儿或家属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气温和,要有耐心,对于患儿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充分的解释,提高患儿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③加强对患儿的巡护工作,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对于出现水肿、呼吸困难等状况给予及时的处理,必要时可采取吸氧辅助机辅助呼吸。④生活护理,保能证患儿充分睡眠时间,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护理过程中应帮助患儿进行适当的运动,饮食方面应少食多餐,食物应以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食物为主,目的在于减轻患儿胃肠压力及心脏负荷。
1.3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心脏功能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心脏功能指标具体包括: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的形式,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90为满意,61~89分为基本满意,≤60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心脏功能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心脏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6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2。
对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临床上主要采取纠正心衰、控制心率保守治疗,目的在于减少患者突发血栓或猝死情况发生[1]。因此,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治疗过程中结合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通过饮食指导,保障患儿营养的充分摄入,营养均衡减少患儿胃肠负担,少摄入食盐减轻患儿心肌负荷。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治疗过程较为缓慢,用药时间也相对较长,医护人员结合患儿病情叮嘱患儿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减少患儿停服或漏服等状况发生,减少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2]。医护人员通过积极的沟通,及时疏导患儿的不良情绪,此外,通过教育宣导使患儿家属对疾病有了一定的了解,树立起医患间良好的信任,使患儿更加积极地配合护理治疗。本研究观察组采取全面护理干预,其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且患儿心脏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全面护理干预可提高小儿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附表1 两组患儿心脏功能情况比较(±s)
附表1 两组患儿心脏功能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LVEF(%) CO(L/min) SV(ml)观察组 30 57.01±8.03 5.74±1.21 61.72±7.82对照组 30 42.39±7.49 4.40±1.17 51.02±6.84 t 7.29 4.36 5.64 P 0.00 0.00 0.00
附表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综上所述,对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实施全面合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心脏功能,提高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