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邵坤
产妇分娩时因子宫收缩往往需要承受剧烈疼痛感,而疼痛将进一步引起焦虑、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增加皮质醇、内啡肽等物质分泌,进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出现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对母婴结局极为不利,因此无痛分娩逐步在临床上普及推广[1]。舒芬太尼、罗哌卡因是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镇痛药物。本研究旨在分析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在我院无痛分娩初产妇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8.41±3.22)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41±0.85)周。观察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8.79±3.71)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62±0.91)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1.2.1 观察组 行腰硬联合麻醉,经L2~L3腰椎间隙入路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0.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5ml。并在硬膜外置管,注入罗哌卡因+舒芬太尼混合液4ml,4~5min注射1次,直到痛觉阻滞麻醉到达T8~T10胸椎平面,且宫口全开后即刻停止用药。
1.2.2 对照组 行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导管内注入0.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5ml,约10min无明显异常状况,连接镇痛泵以5ml/h持续输注以上混合液,直到痛觉阻滞麻醉到达T8~T10胸椎平面,且宫口全开后即刻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①用药后的5min、15min、25min、宫口全开采用疼痛视觉评分量表(VAS)[2]评估对比两组疼痛程度,0~10分,评分越低疼痛感越轻;②统计对比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程用时。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用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 用药后5min、15min、25min、宫口全开时,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附表1。
2.2 新生儿Apgar评分、产程用时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较高,产程用时较短(P<0.05),见附表2。
附表1 两组用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s,分)
附表1 两组用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5min 10min 25min 宫口全开观察组 51 3.78±1.18 1.73±0.92 0.67±0.36 3.62±1.64对照组 51 5.85±1.25 3.82±0.84 1.23±0.87 4.49±1.87 t 8.600 11.981 4.248 2.498 P 0.000 0.000 0.000 0.014
附表2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程用时比较(±s)
附表2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程用时比较(±s)
组别 例数 Apgar评分(分) 产程用时(h)观察组 51 8.98±0.92 7.86±0.36对照组 51 8.02±0.86 8.37±0.57 t 5.444 5.402 P 0.000 0.000
舒芬太尼属于高选择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其亲脂性较芬太尼强两倍,更容易穿透血脑屏障与神经系统的μ阿片受体结合,阻止痛觉冲动传导,从而产生强而持久的镇痛作用。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良好的感觉神经阻滞与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现象,当用于无痛分娩时,可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对肌张力影响较小,因此可避免产后出现行走困难等问题,且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毒性较低。而腰硬联合麻醉通过向腰椎间隙注入麻醉药物及硬膜外注入麻醉药物,可同时阻滞椎间孔神经根及交感神经兴奋及信号传导,因此麻醉阻滞效果更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用药后5min、15min、25min、宫口全开时,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且新生儿Apgar评分较高,产程用时较短(P<0.05),提示无痛分娩初产妇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效果好,且能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程度。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无痛分娩初产妇中,镇痛效果好,且能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程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