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阳
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8月13日,由特朗普签署的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决定延迟对土耳其交付F-35第五代隐身战机,直到美国国防部于90天内出台相关评估报告。对此,土耳其总统府发言人卡林表示,如果美国拒绝向土供应F-35战斗机,土耳其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其利益。有分析认为,这是美国和土耳其自1952年正式确立同盟关系以来,第四次关系危机的一部分。
美土关系面临的现实挑战
2016年7月15—16日,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政变平息之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将矛头指向了美国,认为这场军事政变是美国一手策划的,并为此拘捕了一名美籍牧师安德鲁·布伦森。美土双方在涉及该牧师处置的问题上各执一词,且双方态度强硬,互不让步,致使此事件成为美国发动对土耳其经济打击的导火索,土耳其里拉在短期之内出现了大幅度贬值。
由此可见,此次美国发起的对土耳其经济打击和威胁停止供应F-35战斗机,都是2016年土耳其未遂军事政变的回音。而在土耳其军事政变的前夕,美国和土耳其已经出现了难以弥合的分歧,尤其是在解决库尔德地区的问题上,美土两国分歧很大。
如果说中东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那么库尔德地区就是中东的十字路口。库尔德地区位于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四国交界处,如果独立建国,将直接危及四国安危,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上述四国交界地区,土耳其境内分布的库尔德人口数量最为庞大,约有1400~1950万库尔德人生活在土境内。独立建国一直是库尔德人的梦想,正因如此,库尔德问题成为了土耳其的一块心病。
从外部力量的此消彼长看,冷战之后,美国成为了解决库尔德问题的关键性外部因素。美国发动的两次伊拉克战争,极大改变了库尔德人的命运以及库尔德民族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也使美国影响力达到了顶峰。由此,库尔德问题成为美土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2017年11月24日,特朗普与埃尔多安通电话,向后者表示:美国将不再向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武装提供武器装备。自美国和土耳其联手驻军曼比季,将叙库尔德组织排斥出曼比季以来,叙利亚北部地区未来走向的变数正在不断增大。从目前的形势看,美土两国似乎希望以此确保彼此在叙利亚的既得利益。
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土耳其在库尔德问题上的态度强硬,美国的策略一直是“长袖善舞”。随着中东地区的战争渐趋尾声,大片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伊拉克库尔德人的独立公投拉开了中东地缘政治秩序重组的序幕。美国与库尔德武装在战争中结成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库尔德人控制区处于非常关键的地理位置,在美国未来中东战略格局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东局势的变化,美国对库尔德人政策还存在进一步调整的可能,这势必会对未来中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中东地区目前正面临战略格局的重组,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强国和以土耳其等为代表的域内大国之间的新博弈。当下的中东地区,一方面是“金元国家”间的分分合合,另一方面则是危机和战乱频发。去年,沙特等国与卡塔尔爆发断交危机,围绕“反卡”和“挺卡”,中东各方经历了新一轮的分化重组。在此次事件中,沙特、埃及、阿联酋、巴林等国组成了制裁和封锁卡塔尔的“统一阵线”;以色列高调宣布配合沙特等国对卡塔尔施压。为抗衡和反制沙特等国的封锁行动,卡塔尔一方面积极争取美国支持,另一方面极力与伊朗和土耳其修好关系。
近年来,土耳其调整了“全面西化”的政策,主动参与斡旋中东冲突。在此次断交危机中,土耳其扮演了调解人角色,并向驻卡塔爾军事基地增派了人员和装备。这与土耳其积极推动的“回归中东”政策不无关系。
2018年以来,中东地区持续见证矛盾演变、博弈加剧、冲突频发,原有地缘政治架构进一步调整,各种力量消长或重组。其中,伊朗、以色列、沙特、土耳其等地区大国交锋愈加激烈,“四国演义”无疑将对未来中东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具体到美土关系上,突出表现是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四面出击和土耳其的趁势攻防。
2018年6月11日,埃尔多安宣布,土军队已在伊拉克北部甘迪勒和辛贾尔地区发起军事行动,打击库尔德武装。早在2018年1月,土耳其对叙利亚北部阿夫林地区发起代号为“橄榄枝”的军事行动,目标是清除叙北部的库尔德武装,遏制土境内库尔德分离势力。叙利亚与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势力不断壮大,是土耳其最担忧的问题之一。而伊朗、以色列、沙特之间的纷争,以及美俄在中东的博弈,给了土耳其施展拳脚的空间。
打击库尔德人的军事行动取得一些成果,无疑将巩固埃尔多安在国内的地位。美国在库尔德人问题上如果继续退让,可能进一步增强埃尔多安的地区雄心,其治下的土耳其或将在中东舞台发挥更大影响力。中东局势的未来走向,依然取决于域外强国和域内大国的不断博弈,而美土双方在中东战略格局重组上能达成多少共识,还有待观察。
美土军事关系愈加脆弱
在美国与土耳其的双边关系中,军事关系问题一直是压舱石,也是两国关系的风向标。土耳其是北约在中东地区惟一的成员国,也是美国在中东军事基地部署历史最长的国家。美国驻土军事力量隶属于美军欧洲司令部,冷战时期,这些军事力量旨在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领导地位。冷战后,尽管土耳其安全环境大大改善,但出于美国的主要关切——控制黑海海峡到地中海之间的战略要道,主导地中海东部地区,保障以色列安全和遏制俄罗斯,美国驻土军事力量一直在加强。
但近来,愈发脆弱的美土关系已经波及美军对土耳其南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使用。显然,由于美土双边关系趋紧,土耳其已将该基地作为其对美外交政策中的杠杆。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位于土耳其南部,毗邻地中海与叙利亚,极具战略意义。从该基地起飞的战机可覆盖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北部及伊朗西部等大片空域。从冷战时期开始,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长期储存有美国空军的战术核武器。目前,美军在此部署有F-22A隐身战机、F-15战机及空中加油机等重要装备。
事实上,早在2016年8月,土耳其就曾以防范政变为名,突然出动7000名军警包围了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此后,土耳其指责美军驻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指挥官是未遂政变的重要参与者。同月16日,土耳其对美国军用飞机关闭领空,同时切断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电源,迫使该基地暂停运作。这个基地距离叙利亚西北部边境仅约100千米,美军战机获准在该基地起降,可迅速有效地对伊国组织的叙北据点发动空中打击。基地的暂时关闭迫使美军不得不调整战机的飞行任务。
2018年8月,土耳其拒绝德国议会议员访问部署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德国空军部队,由此引起德土两国外交纷争。据德国媒体报道,当时德国国防军已经开始考虑将部署于此的部队转至约旦或塞浦路斯。
此外,俄土关系在未遂政变后的迅速升温,特别是两国的军事合作,已令美国以及北约整体感到不安。2018年3月9日,美军欧洲司令部司令斯卡帕洛蒂表示,美国希望土耳其放弃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系统,并向安卡拉警告该措施的“后果”。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反驳了北约方面的指责,并指责北约盟国“虚伪”。
政治考量一直是影响这次武器购买的重要因素。5月24日报道,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发言称:“土耳其向俄罗斯购买S-400导弹系统的这个方向是不正确的。他们获得S-400系统的事实在美土关系、土耳其和北约之间造成许多问题。我们正向他们施加外交压力,同时向他们推荐替代产品。”自从土耳其宣布购买俄S-400防空导弹系统以来,美国和北约一直在向土耳其施压,要求土放弃购买行动。
而在F-35A战斗机问题上,土耳其加入F-35联合研发项目的時间很早。早在1999年,土耳其就已经加入F-35联合研发项目,而且始终是该项目的成员国。此外,为了使本国空军主战装备进入到隐身战机时代,土耳其不惜斥巨资向美国政府采购了100架F-35A隐身战机。
由于美国认为土耳其采购和装备的俄制S-400防空导弹系统会对美国及其盟国部署的F-35战斗机构成威胁。以此为借口,美国打算禁止向土耳其出口F-35战斗机。不过,F-35战斗机的研制方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表示,将仍暂按原计划为土耳其生产F-35A战斗机。因为土耳其采购F-35的合同由洛·马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故为其生产的F-35将先滞留在美国本土。如果美国国会最终决定不许向土耳其交付F-35战斗机,并且法案生效,那么这些原本由土耳其订购的F-35战斗机将很有可能被美国空军或者其他盟国空军接收。
美国的中东政策已经失去了土耳其的信任。随着双方在军事基地和采购武器装备问题上矛盾的加深,未来美国和土耳其的军事关系将会更加趋于脆弱。但考虑在土耳其仍属北约成员国,只要美国对北约的掌控力不衰弱,即便美土军事关系趋于脆弱,但双方仍在北约框架之内,处于“斗而不破”的状态。
影响美土关系走向的因素
美国和土耳其之间曾爆发过三次关系危机,分别是20世纪60—70年代的塞浦路斯危机、1990年—1991年的海湾战争危机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危机。笔者以美国、土耳其在处理塞浦路斯危机时各自采取的措施和导致的影响为例,为读者分析影响美土关系走向的因素,以及美土两国关系对危机的冗余程度。
冷战开始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挤压其战略空间,将土耳其扶持为美国在中东地区仅次于以色列的铁杆盟友。从1947年—1961年,土耳其从美国获得了1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和19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作为“回报”,美国基本控制了土耳其的军事力量,并在土耳其建立了一些军事基地,实现了长期驻军。但在两国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美土关系的脆弱性便显露无遗。
素有地中海“金钥匙”之称的塞浦路斯,扼守东西方交通要冲,与希腊、土耳其等国隔海相望。历史上,塞浦路斯曾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之后,英国趁机获取了对塞浦路斯的委任统治权,对岛上占80%的希腊人和占20%的土耳其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造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1960年8月,塞浦路斯共和国成立,但随即塞岛的希腊人和土耳其人陷入了冲突,并最终导致希腊、土耳其、美国等的介入,最终成为国际问题。美国出于自身利益,一直在希腊和土耳其间居中斡旋。1963年—1964年,塞浦路斯问题造成了25000名土耳其难民。冲突发生后,美国总统约翰逊致信土耳其总理伊诺努,严厉谴责了土耳其。这封著名的“约翰逊信函”招致土耳其强力反对,美土关系产生裂痕。1967年塞浦路斯再次发生武装冲突,美国居中调停再次招致土耳其反对。1974年,土耳其出兵塞浦路斯,美国决定对土耳其实行武器禁运,冻结给予土耳其的所有军事援助,双方关系跌至冰点。
美土关系决裂极大削弱了北约东南翼的军事力量,土耳其重新调整与北约的关系,开始与苏联接触,奉行多元对外战略。此次美土关系的爆发,表明了美土联盟管理的脆弱和低效。在应对塞浦路斯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既没有发挥好居中调停的作用,又没能妥善解决两个盟友之间的冲突,同时削弱了美国作为北约领导国的影响力。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美土双方领导人对局势的战略误判,以及双方决策的不对称性。塞浦路斯问题的根源是土耳其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受到希腊的威胁。作为北约领导者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对这一关键问题没有作出正确判断,在致土耳其总理的信件中,错误地将矛头对准土耳其,激化了美国和土耳其的矛盾。反观土耳其总理伊诺努,其态度强硬且行事果断,同时在处理对外关系问题上以土耳其国家利益而非北约整体利益为基准,在出兵塞浦路斯等问题上,手段强硬且方式灵活。
通过分析美土在塞浦路斯危机中的措施和造成的结果,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危机爆发后,美国与土耳其的利益分化程度越大,美土关系消除裂痕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美土关系的走向与两国领导层的战略沟通能力同样密切相关。如果美土领导层产生战略沟通失误,美土两国关系克服危机的可能性越小。
双方在核心的中东格局问题上存在较多的分歧,对于中东格局战略重组的未来走向也存在一定的误判。美国一直将土耳其视为其介入中东的支点和影响西亚的桥头堡,土耳其则自视其为中东地区有声有色的大国,一直跃跃欲试,准备在未来的中东格局中扮演重要的主导角色。
结 语
土耳其作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国家,扼守着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联结黑海、里海、地中海的桥梁和纽带,地缘位置非常重要。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一直视土耳其为介入中东地区的关键支点之一。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联盟的主要作用在于制衡威胁,追随大国的联盟战略是小国迫不得已的必然选择。随着土耳其“回归中东”战略崛起,未来,土耳其“被迫追随”美国的可能性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责任编辑: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