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依群
现目前,我国的市场与社会体系结构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开放,对资产的管理与控制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于企事业单位这样的市场与社会主体来说,其必须要深入认识到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资产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障和促进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市场与社会的建设。
不论是从市场层面来讲,还是从社会层面来讲,企事业单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主体,其紧紧关系着市场与社会的建设,所以倍受国家和群众的关注。通过企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可以防止别有用心和企图的人滥用自己的职责牟取私利,防范舞弊、预防腐败,严格控制单位各项财务资产活动和监督资金支出的合法性,符合国家的廉政要求,营造良好的市场与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依然处在社会转型、改革与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我国市场与社会的主体,企事业单位自然也是重点的改革对象。企事业单位在满足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构建特有的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有效的开展、落实资产内部控制工作,这样才能使单位符合国家推进社会改革的需求,使企事业单位在市场与社会体系当中体现出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在市场化的环境条件下,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开展,都会涉及到财务、资金等资产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容易出现资产的流失,这不仅会导致国家的资产受损,同时还会造成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阻碍后期各项工作的开展。而资产内部控制的实施,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企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防止各种原因导致的资产流失,这就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开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更有力的保障与推进市场和社会的建设。
当前,很多企事业单位都还没有形成对资产内部控制的深入认识,尤其是对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认为资产内部控制和传统的会计工作基本相同,只是进行简单的记账、核算和资产管理等,这就使得其对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和投入降低,阻碍了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庞大,相关的资产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涉及到的金额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的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有更加详细和规范的资产管理制度作为依据,这样资产内部控制措施才能有序的推进,取得理想的内部控制成效。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并不是那么的详细与规范,欠缺细致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有效指导单位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事业单位所可能面临的资产风险非常小,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论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都有很大可能会发生资产风险,这会使得单位陷入资产困境,各项工作都无法有序的开展。同时,由于企事业单位目前在风险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方法等欠缺科学性,所以较难准确识别、有效防范风险,增加了其风险的发生率。
会计控制是企事业单位实施资产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手段,很多具体的资产内部控制工作都需要以会计工作为基础,但是当前很多企事业单位由于思想上还较为落后,没有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所以单位会计在对资产管理中缺乏主动性,内部控制力度较弱,无法更好更全面的发挥会计工作监督控制作用。
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对单位的日常支出审核不够严谨,往往由于惯性思维,碍于面子,支出审核往往只是走过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给部分牟取私利的舞弊现象提供了舞台。
为了控制运作成本,确保资金开销的合理性与资产的完整性,企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管理是必须的,这能够帮助企事业单位更好的管理、规划与运用其资产。不过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做得并不严格,要么是预算的制定不够合理,要么是预算在执行过程当中难以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使得预算管理成为一种形式,起不到实际的作用效果。
深入认识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是切实、有效开展好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管理人员、资产内部控制人员,首先要认清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概念、作用、意义,尤其是要认识到其对企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将其重视起来,加强相关的研究、投入与实践,还要对单位内部加强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资产内部控制工作文化氛围,使所有的单位人员都可以积极的配合资产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为资产内部控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一套健全、规范的资产管理制度,对于企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财务部门的资产管理目标,同时将资产管理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对应到具体的每个岗位。尤其需要对部分资产管理行为失职、工作效率低下、财务监管懈怠等行为制定相关的责任制度。资产管理要有始有终,有迹可寻,资产的善后处理要有说明。将资产管理工作目标与个人责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资产管理目标明确具体的责任,确保岗位个人责任、权力和利益三方面的相互协调和统一。
科学做好资产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提升企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说,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在实际的资产风险管理工作当中,企事业单位首先是应当准确的识别风险,组织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相关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风险识别的工作过程应遵循系统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建立系统的风险识别流程,定期对企事业单位的内外部风险进行识别,采用风险清单法和头脑风暴法等风险识别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的潜在风险事项进行甄别和分析,罗列出可能给企事业单位带来资产损失的风险事项。从风险可能产生的原因入手,找出潜在的风险隐患,使企事业单位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风险评估在风险事项识别和风险应对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风险事项识别的基础上,企事业单位需要对特定时间和特定范围内的风险事项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采用方法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估;最后,根据风险评估、风险识别,企事业单位应当提前积极做出风险规避方案和应急方案,防止风险发生,或是将风险带来的危害控制到最小。
强有力的会计控制,能够大大提升企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所以企事业单位应以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为依据构建单位内部会计系统控制,在对内部会计系统进行全面控制的同时要突出对重点业务与事项的控制,明确财务人员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并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执行各项规范的要求,确保会计系统控制的设计能够达到资产内部控制要求的目标。
鉴于国有资产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的日常支出应与经营收入配比,内控管理人员要严格审核日常支出的合理性,支出应与单位的经营情况相匹配,发现异常及时查明原因并作出说明,控制杜绝不合理的支出。
在预算管理的实施方面,企事业单位首先是应当基于自身的资产情况和业务发展目标、战略规划等,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这个预算计划必须要能够满足单位自身日常各项业务的开展需要,不能为了成本控制而过大的压缩资金,要在业务正常开展和成本控制之间取得平衡。最后,是要严格的执行预算,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动态化管理,一旦发现超出预算的情况,就要立即查明原因,如果是预算过低,可以适当的进行预算调整,但如果是其他原因所致,就要将责任追究到具体的个人,对其进行考核。只要预算管理能够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企事业单位的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便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如今的时代和市场、社会环境条件下,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必须要认清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而且要客观认识自身在资产内部控制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的采取改进与完善措施,从而提高自身资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在保障自身长远、稳步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与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