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综合定位旋转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

2018-09-19 06:21:08李广尚段向南薛艳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医颈椎病针刺

李广尚 段向南 薛艳杰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定位旋转复位法)与研究组(定位旋转复位法+针刺),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但对照组仍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98.00%(P<0.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均较入院时提升(P<0.05),但对照组仍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针刺应用效果较好,能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中医;针刺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6-0111-03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会诱发颈肩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医针刺在该病治疗中的作用。王浩然[1]整理了近5年30篇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报道,方法包括单纯针刺、温针刺、针推并用、火针等,认为针刺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等优势。笔者自2015年至2018年运用中医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9.63±5.05)岁;病程2个月至10年,平均病程(4.32±1.84)年。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9.49±5.10)岁;病程3个月至11年,平均病程(4.57±1.7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相关诊断标准;②符合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3];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既往颈椎手术史;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疾病;④存在颈椎骨折、椎间盘突出等疾病;⑤依从性差,中途转院或终止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定位旋转复位法:①仰卧位,颈肩软组织行分筋理筋手法,包括点、按、揉等,10min/次;②俯卧位,背部骶棘肌行前臂按揉法,5min/次,胸椎小关节以掌按法整复;③坐位,明确颈椎棘突病变情况,偏歪棘突以拇指推顶,另一手臂肘部抱住患者头部,推顶偏歪的拇指轻推棘突,待出现“咔嚓”一声,触诊颈椎两侧压痛消失,提示成功复位。随后以旋推法、擦法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2min/次。以上操作均由医师进行,1次/d,持续治疗10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刺,取穴包括颈夹脊穴、百会穴、风池穴、天柱穴等。偏失眠者添加翳风穴、安眠穴,偏头痛者添加太阳穴。常规消毒,以28号1.0寸毫针(生产厂家:长春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注册证号:吉械注准 20172270314;规格:0.25×25mm)针刺。向后顶方向经皮下平刺百会穴,深度为0.8寸;自鼻尖方向针刺风池穴,深度为0.5~0.8寸,采用平补平泻法,直至出现胀感。其余穴位采用常规刺法,直至出现酸胀感。留针25min。1次/d,持续治疗10d。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中医证候量表及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证候包括眩晕、恶心呕吐、颈肩痛、头痛、猝倒5项,均采用0~3分评分法。总积分范围为0~15分,得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疗效评定标准:以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80%,颈椎功能恢复正常为显效;以中医证候积分改善50%~80%,颈椎功能有所改善为有效;以中医证候积分改善<50%,颈椎功能无变化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改良颈项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变化,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各项满分均为16分、4分、2分、14分、8分。总分最高为44分。得分越高,提示功能越好[5]。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但对照组仍高于研究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ESCV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均较入院时提升(P<0.05),但对照组仍低于研究组(P<0.05)。见表3。

3 讨论

中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颈性偏头痛”、“头眩”、“眩晕”等范畴,病因病机为积劳伤颈、痰阻脉络、气滞血瘀、肝肾损伤等。元阴元阳藏于肾,真阳虚损致骨髓失养,功能减退;真阴虚损致骨髓退变。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亏虚,骨髓失养,脑海不足,引发眩晕。故该病治疗关键为补虚泻实,调节阴阳。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该方法基于经络理论,能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且作用于体表经络,能发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目的。但部分患者单纯采用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的效果仍欠佳。

中医针刺是常用颈椎病治疗方法,机制为缓解颈椎及周围筋膜、肌肉压力,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度降低,改善颈椎供氧、供血,缓解临床症状。针刺还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气血两畅、舒筋活络、理筋整复的目的。多数临床学者对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进行相关研究。例如李必保[6]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研究组加用针刺,取穴包括百会穴、天柱穴、风池穴、颈夹脊穴等,结果显示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理想。

本研究针刺所选穴位包括颈夹脊穴、百会穴、风池穴等。其中,颈夹脊穴属于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经由针刺,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升病变周围组织营养,且能调节交感神经体液,改善血流动力学,恢复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症状。风池穴属于足少阳、阳维脉之会,经由针刺,能发挥明目止眩、安神镇静的作用。针刺百会穴能理血祛瘀、通络止痛。取穴过程中按照患者具体病情随症加减,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理論。诸穴合用,共奏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补益脑髓之功效。本研究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效果更佳,且总有效率较高。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中联合应用中医针刺,能维持颈椎部动力平衡,缓解局部软组织粘连及痉挛现象,使颈肩部生理结构恢复正常,更好缓解症状。此外,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均较入院时提升,但对照组仍低于研究组,提示研究组ESCV评分改善效果更佳。吴永平[7]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单纯针刺组、针刺组,结果显示针刺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改善效果更佳,与本研究结果相符,但对照组治疗方法与本研究存在差异。此外,吴海燕等[8]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联合应用针刺与定位旋转复位法,得出该方法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结论。本研究未深入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仍需加大研究力度。

综上所述,针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浩然, 贾红玲, 张永臣.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概况[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40(2):195-19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95.

[3]李增春, 陈德玉, 吴德升,等. 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23):1796-1799.

[4]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58.

[5]程肖芳, 曹雪梅, 刘书田. 内热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改良ESCV评分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17, 33(3):34-36.

[6]李必保. 推拿联合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总积分和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6(9):82-85.

[7]吴永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7,35(1):195-198.

[8]吴海燕, 杜跃. 针灸配合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8例疗效观察[J]. 世界中医药, 2016(B6):1743-1743.

(收稿日期:2018-06-22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中医颈椎病针刺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44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游泳 赶走颈椎病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0-27 03:10:46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40
引产术后胎盘残留的中医治疗方法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53:45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56:21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3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