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
摘要: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缘起,是为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了一个前置性的认知预设,表达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百姓对所要建立的社会秩序的一种美好遐思。对“和同之道”追本溯源,尤以孔子的“和同之道”为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天下观”的传承与超越,秉持“共赢主义”“五位一体”织网中国梦,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天下观 和同之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赢主义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210-02
一、“天下观”溯源
“天下”身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基体性概念,为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了一个前置性的认知预设,天下万物皆一样,没有谁是特别优待的,天下万物化为何样皆凭依自己的行为,与天下无干;秩序伦常的天然性,“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道德经》)普天之下约定俗成的伦常关系分五种,而用来处理这五种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中庸》),治理天下和国家共九条原则。可知,关乎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基本命题皆源于“天下”。(《中庸》)
“天下观”以“天道”和“天命”的形式规定了人切入世界的样态和旨趣,集中体现先人体认生存境遇的直观感受。“天圆地方”的空间范畴确立是“天下观”的前置性认知预设。“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四·敕勒歌》)直观表达了对天地空间的直观感觉经验的普遍性。上天如同一个穹顶谓之天圆,下地如同一个四野谓之地方,“天圆地方”观如此形象和质朴的表达正是“天下观”的雏形。后又引入“六合”概念,分别是“天、地、东、西、南、北”。此后中华民族的空间疆土范畴就分分合合,并无太大的变化。
“天下观”并非仅限于地理空间,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百姓对所要建立的社会秩序的一种美好遐思。“天下”始于春秋,读书人穷极一生的万载追求——“格物言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一个“仁爱”的有序社会,超越国家的层次与范畴,以世界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而不仅局限于国家;超越人伦层次,以开放的爱去关怀人世间所有人,而不是仅局限于特定的某些亲朋好友。这便是孔子的“天下观”。国家治理之安内,君主施好、善于民;邻邦相处之攘外,独立自主和平处之,不挟威以号令他国,干涉他国内政。这是一种朴素且充满“和”文化的儒家治国大局观。其中内蕴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行仁,便是于己安稳立足之时,亦帮他人安稳立足,于己进展通达之时,亦帮他人进展通达。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相同与差异,善于从自己的境遇去设想如何面对与他人的“和同”关系,再近一步立人与达人。[1]
二、“和同之道”溯源
“和同之道”最为经典的表述即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此处的君子与小人,非道德伦理范畴的优劣之差,而是看待天下的天下观有高低之分,其中深蕴着价值观、人格理想、政治观念的截然不同。孔子之前,最早于西周春秋之际,有过两次“和同”之辩,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国语·郑语》)包含差异的和谐之道才是万事万物创造之根本,同一性的无差别雷同是不能长久永驻的。“以它平它”即是“和”,以不同的要素和元素相互组合,差异性的整体同一与和谐共生,才能达到整个物质世界的丰富。后冯友兰先生对“和同”之区别有如下概括:“同,与异是不相容的。和与异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几种异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时才有和。”其中以《左传》中晏子的一段话为例,“和”就像做一道鱼肉大餐,食材入水,辅以佐料醯(醋)、醢(酱)、盐、梅,用火烹制,其中滋味既不是酸,也不是酱香,而是一种新的味道感受。“若以水济水”,妄想用清水来增加清水的味道,到头来也只是俗套与虚妄。包容差异,接纳不同,联合不同的要素搭建和谐。
孔子的“和同之道”充满了哲学的辩证思想。“和而不同”,追求的是条件相同的大同,前提相溶的大同,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而不纠结于矛盾,进而达到矛盾的相互融合,呈现出一种相对统一的态势。“和”是一种杂多性的统一,差异性的同一。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同而不和”,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缺少前提思维的反思追问,排斥差异,强求绝对的统一,是一种局限的“天下观”,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只能唯唯诺诺的苟同,丧失个人的独立人格。君子的“和而不同”,面对对立面的差异,是一种开放的胸怀和姿态,是为了追求前提之“和”和整体之“和”的妥协与共同承诺,必然是有着不可撼动的原则,绝不会是毫无原则的“和稀泥”,这个原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反复提及的“仁爱”与“礼”的“天下观”,也是儒家追求“和而不同”的“和”之根本原则。
三、习近平对“天下观”的传承和超越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讲出中国故事,全方位立体地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全球化的战略伙伴网已然织起,显着民族的自信与坦诚、大国的务实与担当,我国正在大踏步地张开双臂,走向舞台的中心。
习近平以超凡气度、开广情怀,以广阔的空间位移描绘出一幅凸显世界格局的宏伟蓝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样态的哲学思维话语表达构建起彰显中国特色的“天下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天下观”的传承。传承于历史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刻的历史自觉,将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大国担当。传承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兼爱非攻,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其发声的空间和舞台,这是一种大道之行的大国情怀。传承于我国优秀的外交传统,在历史的维度实践的印痕下,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合同之道”的求同存异之精髓,将中国纳入世界,将世界拢入中国,广泛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和平崛起的世界图景一览无余。传承于大国“天下观”的与时俱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积极参与国际重大活动,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全球重要事务,提出中国方案,积极向全世界展示新时期的全新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冲突与失衡,让世界充满了变数,但全世界人民都心向和平与发展,大势所趋,包容差异求大“和”,拒绝盲从避小“同”。要求跳出上世纪的冷战思维,摆脱强权霸权,一切沟通都在同一个互相尊重的平台上展开,磋商化解分歧,合力消解威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天下观”的超越。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秦以来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模式绵延五千年,其背后的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居功至伟,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都作出过难以磨灭的贡献,但这是建构于有限的直观经验之上的,脱离于感性经验认识和理性抽象认知,渐渐失去了在封建君主专制模式下的巨大凝聚作用,而转化为近代中国“和同”发展的阻力。中国传统的“天下观”阻碍汲取不同地域的优秀文明养分,长期的闭关锁国和对自我中心主义的“过度”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惰性,禁锢了发展的动力。“大国心态”作祟下的封建礼制(要求外国来使行“磕头礼”)只是最后一块“遮羞布”,借此维护儒家文化的合法性和“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是一种整体观的缺失,是一种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缺失,无法历史客观地将自己置于世界的版图之上,以至于近代沦丧于西方列强的铁蹄之下。
习近平以中国传统文化之智——“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开拓新型大国关系之径;以中国传统文化之量——“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打造新型全球化之网;以中国传统文化之德——“以心相交,方成其久”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尽力照顾他人而自己越来越富足,尽力给予他人而自己越来越丰富,竭尽中国所能去帮助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在新时期中国愿携手多国互利互助协同发展的“和”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下观”的核心写照,为人类文明大“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持奉行“共赢主义”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五位一体”织网中国梦,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和为贵,国强民富不称霸,共荣共赢迎天下。“共赢主义”是世界全球化的大势所趋,这个“势”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将摧枯拉朽般卷走人类历史舞台上曾经出现过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新的世界必将取代旧世界,公正性取代不公正性,平等性取代歧视性,全球性取代地域性,整体性取代部分性,和同性取代冲突性,兼容性取代排歧性,全球一体化势不可挡,合作共赢是大家共同的心声,中国必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道携手世界各国建构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探索新型全球治理模式。“一带一路”的伟大设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意愿,也符合全球一体化的大势,本持“共赢主义”,倡导“互利共赢”,将中国开放地置于世界发展进程中,积极带动周边沿线的国家共同繁荣,进而形成全球性合力,不断完善这种全球治理模式,“一带一路”穿针引线,贸易或投资横向复合织网,共建零门槛,大国也好,小国也罢,不歧视不逢迎,中国都愿与其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3]打破传统的零和博弈,兼容并包互利相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下的“天下观”顺应时代潮流,彰显大国担当,见证大国的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98.
[2]習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3]胡鞍钢.“一带一路”:经济地理革命与共赢主义时代[N].光明日报,2015-07-1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