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探讨

2018-09-18 09:44:20斯芹
现代交际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内蒙古农村

斯芹

摘要:本文主要以目前农村老龄化严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失、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这一问题为出发点,从农民的养老需求这一视角出发探讨适合农村的养老方式。根据农村区养老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如何解决当前农村养老困境,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 农村 养老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047-02

一、内蒙古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在内蒙古农村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农村养老方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内蒙古农村养老方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不仅限制和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拉低了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是存在于内蒙古农村养老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点。课题组对内蒙古6个盟市的11个嘎查村314名30岁至60以下村民和297名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共计608名村民进行了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问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14位30至60岁以下人口中,绝大多数人愿意与老人同住,并愿意承担家庭养老的责任,但是由于农村人口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收入水平低下以及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农村家庭已经无法承担家庭养老或一己赡养老人的支出。因此,经济供养不足,是造成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主要原因,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剧和农村空巢化现象的产生,也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家庭养老观念主导农村养老方式选择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及农村空心化的加剧,家庭养老已经逐渐失去其原本的养老功能。但是,因为固有的思想文化认识,农村老年人普遍不能接受家庭养老以外的其他养老方式。在对314位30至60岁以下人调查中发现,有52.5%的希望在未来选择家庭养老,有83.%的人认为养老是子女的责任。因此,受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内蒙古农村养老方式中家庭养老的仍会占据最大比重,换言之,家庭所要承担的养老义务和经济支出依旧艰巨。

根据联合国标准,内蒙古于200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12%。在中國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11月,全区常住人口为 24706321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68157人,占总人口数的7.56%。截至2016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20.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43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8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中预测,到2020年全区总人口达到2660万人左右,其中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550万,老年人比例将超过20%。

(三)农村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单一

当前,农村内蒙古农村养老机构主要特点就是基本设施差和功能分离。在内蒙古农村,养老机构为了吸引老人入住,往往将费用拉低至村民能够接受的价位。这种微利甚至负债运营的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极其有限。这不仅导致机构中入住率低,成本支出大,更导致了社会对农村养老机构的认可普遍较低等现象。

二、优化农村养老方式思路

基于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内蒙古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改变农村养老方式,显然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最适合或者相对适合内蒙古农村的养老方式。

(一)提高农村老年人自我养老保障水平

虽然自我养老或自我保障,并非是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主动选择,但是,在我区农村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不断加剧、空巢化严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衰弱和机构养老未能普及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正视农村老年人口在养老层面的更多自立、自养能力的建设,不断提升农村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基本保障权益。

(1)重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提倡积极老龄化的思维,重新定位老年人的价值,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污名化。长期以来,社会将老年人视为相对较弱的群体,对其社会价值和自我实现价值的认知严重不足,大多数人认为老年群体是无用的,甚至是家庭、子女以及社会的累赘群体。社会角色定位的错位,无形中给老年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其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存在感的形成。事实表明,农村老年人群体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无论从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在相对艰苦和贫瘠的历史长河中,农村老年人形成了其独特的对自然、农业和生活的智慧和经验积累,并以有限的社会资源和经济收入,维持并滋养着整个家庭。因此,社会应当摒弃对老年人群体的负面认知,充分重视挖掘老年群体的自我养老潜能和资源,让老年人在其晚年生活中以一个积极的社会角色存在。

(2)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老年人自我保障。一般来说,老年人能否实现自我保障,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健康的身体。因此,当前农村老年人群体自我保障功能的优化,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其经济支持力,另一方面也要强化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提升个人身体素质。提升农村老年人群体经济支持力,要求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对农村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老年人经济收入,倡导其增强自我财产的增值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要强化农村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选择健康的生活保健方式,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3)推动老年人口精神自我保障。推动农村老年人群体精神自养功能,需要老年人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可以依托其熟悉的农村社区,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为老年人参与公共活动提供平台和机会,特别要积极发展老年人社会组织,提升其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构建老年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继续重视发挥传统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

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区乃至我国农村养老的首要选择。虽然当前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但是根据国情和农村的基本条件,家庭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承担养老功能的基本单位。

(1)强化家庭养老意识和责任。由于内蒙人口基数较大和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我区人口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政府承担能力有限。所以家庭承担养老的义务和基本功能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要求我们个体和家庭,强化对老年人赡养的观念和意识,给予其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2)提倡积极和宣传新的家庭养老观念。鼓励形成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如打破赡养责任的性别划分,鼓励和倡导家庭中所有子女应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再如家庭养老并非合居养老一种形式,分居养老也是家庭养老的重要形式,可根据自身和家庭成员的习惯和需求,选择适合自身家庭的居住模式。

(3)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虽然当前政府不能过多或完全承担老年人群体的养老责任。但是根据各个盟市、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对于贫困家庭、家庭养老任务重或失能老人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减免相关的医疗等费用,尽量减轻农村家庭因赡养老人等因素陷入困境。

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主要是保障所有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查漏补缺、加快转型、不断完善。有关研究提出:我们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根本或许核心是应该建构一个合理的养老保障制度,尤其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全面构建和完善。[1]

我区人口老龄化迅速到来,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定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存在及其带来的挑战和影响。要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提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在较短的时间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要大力弘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逐步解决内蒙古农村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韩鹏.新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内蒙古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22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美丽的内蒙古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爱在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