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红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解读教育——“授之以鱼”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授之以渔”就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一、在操作中,学生走向知识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是写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一句颇有哲理的标语。它告诉我们,“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数学学习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由于小学生感性经验不足,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便成为老师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这是实验学校的檀喜林老师来我校送教的一节展示课,他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两边之间的关系”。上课伊始,檀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通过PPT出示了一张“小明去学校,有哪几条路可以走,走哪一条路最近,为什么?”的情境图,让学生开启思路,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开始让学生实验探究——四人小游戏,三人每人自由出一棒,通过摆一摆,看看这三根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一人负责记录。操作实验中,教师巡视并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体会到: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围不成三角形。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对不能围成三角形与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猜想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回答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就能构成三角形”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课堂上,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质疑、交流、探讨、解惑,教学过程循循善诱,既强调动手操作又强调数形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由生活到课堂,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实践。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还体验到了“做中学”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在游戏中,学生走向知识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开展各种活动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最佳途径。鉴于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教材特点,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安排同学们分组进行摸球的游戏——盒子里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摸到什么色的?一定能摸到蓝色吗?首先,让同学们试着互相摸,互相说说摸到球的情况,教师则一边观察一边进行相应的指导。课堂中,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习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一个小朋友都积极参加游戏,课堂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然后,随着学生对可能性知识的步步加深,教师顺势延伸,如果要想摸到黄色的机会多一些,应该怎么办?一节课下来,教师始终将“摸球游戏”与“可能性”的教学紧密结合一起,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越做越带劲,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模式,既为学生选取了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又活跃了学习氛围,既让学生收获了快乐,又完美地辅助了教学,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值得学习!
三、在思考中,学生走向知识
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作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考,使学生的知识“活”起来。
前不久,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很优秀的教学案例——3的倍数特征练习。上课伊始,当学生快速地说出“452不能被3整除,因为4+5+2=11,11不是3的倍数”时,老师趁势引导:“那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变数游戏,改变452这个数中的一个数字,使它变成能被3整除的数,谁先变出来谁胜出。”……几分钟之后,同学们很快说出了552、462、453,教师顺势总结:“这三个数都是用加1的方法变成了3的倍数,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就这样,老师带着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先后总结出了“减2”“减5”“加4”“加7”等许多种方法。一节课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兴趣盎然地思考着、学习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数学课堂上,我们更应教会学生思考,让他们在积极思考中走向新知!
四、在体验中,学生走向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学习。
例如:“认识线段”这一课中,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就设计了一个大量体验、领会本质的数学学习活动。第一步,请小朋友们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上找一找,像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第二步,闭着眼睛,摸一摸,说说你的感觉,当学生说出“直直的,有两头”这样的话语时,教师趁机归纳线段的本质——像这样直直的,有两头即两个端点的线,我们称之为线段;第三步,在归纳线段本质后再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此时,学生对线段已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说到乒乓球台的边缘是线段、斑马线是线段……第四步,让学生在摸、找、归纳线段本质的基础上试着画一条线段,通过画线段,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概念。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它需要我们仔细地研读教材,精心地取舍教材,用心地设计教学,灵活地把控课堂!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