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峰
春节到了,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气氛,我们都会在家里贴上春联、福字。其实在古代,过春节的气氛要比我们现在浓郁得多,祭祀、社火、灯会、庙会等,热闹非凡。还有现代家居中已不多见年画,也曾经是我们过年时的必须品,从内容到形式也可是蔚为大观。从腊月廿三祭灶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打扫房屋、清洁家居用具,张贴各种年画,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如今这种贴年画的传统和其他很多传统民俗样,逐渐衰微了。本文试从对年画的追忆中,让人再次体会年画中所孕育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重拾我们民族文化中这朵喜庆的芳华。年画的历史相当久远,应该说是随着中国绘画的不断成熟而发展的。汉至隋唐,年画是个缓慢的发展期,留下记载的不多,唐宋以后则逐渐成为民俗生活中,尤其是节庆时候的必需品,并且形成了以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为代表的中国年画四大出版中心,尤其是到了明清以来,达到顶峰。四个年画出版中心恰好是南方北方各占两个,其中杨柳青和桃花坞更加著名。
年画因为是节庆所需,所以自然与喜庆、吉祥结缘,题材也涵盖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寄托了人们诸多美好的祈愿。年画中常见的题材有:
和合二1山:即寒山和拾得二仙,画有荷花、圆盒,寓意和合美美。
玉堂富贵:一般画有玉兰花、牡丹(象征富贵)和仕女。
和合美美:满池的荷花、莲叶、鲤鱼。中国古人从很早就有青蛙崇拜和鲤鱼崇拜,原因是这两种动物都“多籽”,寄托了人们希望人丁兴旺的愿望。
麒麟送子:麒麟是中国文化中的瑞兽,上面坐着
个可爱的大胖小子。在农业社会,男子是主要的生产力,所以家家以男丁兴旺为荣。
戏曲故事:有三国演义故事、水浒故事、红楼梦故事、西厢记故事等。
民间传说:《白蛇传》的“游湖借伞”“水漫金山”;《杨家将》的“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以及钟馗等故事。
佛教故事:送子观音、达摩过江、十八罗汉等。
道教故事:八仙过海、刘海砍樵等。
百子图:相传周文王生有百个儿子,所以后世“百子图”特为盛行。
连生贵子:也叫莲生贵子,画有莲花、莲叶、大胖小子。
四妃十六子:一般是画有四个年轻女子,十六个小男孩。后来女子和孩子的数目略有变化,但都属于这个系统。
福禄寿三星:画有福星、禄星、寿星。说起这三星,古人甚至在定制秤杆的时候就用到了十六星(过去是十六两斤),即北七星、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合为十六星,如果买卖人缺斤短两,则是损了自己的福禄寿,这是传统的道德观在无形地约束职业道德,可见福禄寿三星在过去的民生中重要的地位。
鹤鹿同春:仙鹤和梅花鹿都象征着长寿,又画有松树作为背景,因为松树也代表长寿,所以这图案象征吉祥长寿。
年画的“周边”品类
当然,年画也有用在其他地方的,比如元宵节糊在灯笼上的叫灯画、贴在窗户上的叫窗画,不过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在窗户上贴剪纸的习惯,贴窗画的不是很多。
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宋代很多的风俗,说到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焕然新,说每个人都:“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春节是年之始,万象更新,所以年画当然必须年换、贴挂必新。
除了张贴在室内的年画,贴在大门上的门神画也是年画的重要形式,而且是年画中最古老的品种,常见的门神,最著名的是唐朝的黑白二将:尉迟恭和秦琼秦叔宝。黑脸的是尉迟恭,白脸的是秦叔宝。也有贴钟馗、赵公元帅的。这类叫武门神。相对应的还有文门神,比如戏金蝉的刘海、送福的天官、能断阴阳的包公、报国的忠臣文天祥等。其他的还有贴福星和禄星的,送子娘娘的,这类的叫祈福门神,我们平时所见最多的还是尉迟恭和秦叔宝的组合,堪称门神里的黄金搭档。尉迟恭和秦琼被选作门神,是和唐太宗李世民有著极大关系的,我们知道因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上皇帝的手段于道义有亏,所以传说他登基后常梦到有冤魂恶鬼前来扰乱,于是就命手下两员大将尉迟恭和秦琼把守宫门,果然夜安稳,后来皇帝体恤下属,就命画工画了他们二人的画像贴于宫门之上,效果居然样,于是民间竞相效仿,遂成风俗。
贴门神的时候,两个门神的脸必须要对着,不能背着脸,如果贴错了,是要被人取笑的。
与门神同样重要的是大门上的对联,相传第一幅对联(桃符)是五代时蜀国国君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以后遂成民俗,传承至今。北宋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岁除,春风送暖入居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最晚到北宋,贴春联的风俗就已经非常流行了。贴对联和贴门神样,也不能贴锚,上联要贴在右边,下联要贴在左边,否则也会成为笑话。
中国传统的年画、门神、对联等节庆风俗字画,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绝对不是本文所能够涵盖的,只是当这些承载了我们3000年古老文明的鲜活画面逐渐要淡出我们生活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完全忘记它们,并且有责任把其中那些精彩的内容传承下去。
(编辑/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