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足
摘要:牛养殖过程中一旦饲养管理做不到位,将会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其中牛高热症状疫病就是由多种疫病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未做到鉴别诊断,就会导致治疗缺乏针对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病情,严重的还会危害牛养殖产业健康发展。因此,做好牛高热症状疫病的鉴别和防治工作极其重要。
关键词:硫高热症状疫病;牛养殖;鉴别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04.143
牛高热症是牛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典型临床症状是在较短时间内体温升高到40℃以上。发病后如果未及时采取治疗,将会在较短时间内传播整个牛群,严重的会导致牛群大面积死亡,所以做好牛高热症状疫病鉴别诊断工作十分有必要。
1 发病原因
首先,病毒感染导致的牛高热症是主要致病因素,这类病毒主要包括了蓝舌病病毒、牛流感病毒和牛瘟病毒。当牛群感染这些病毒后会导致体温显著升高,常常呈现稽留热;其次,饲养方式不合理,饲料配置不恰当导致牛高热症发生。饲养密度较大,环境卫生较差,牛舍温度湿度较高,没有彻底做好消毒工作,会导致牛体内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导致体温升高,呼吸急促。饲养管理因素和病毒因素混合作用会加重疾病发生,甚至会导致牛出现严重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
2 臨床症状
在临床上牛高热症状疫病主要包括垂危型,便秘型,消化不良型和生长发育受阻型。垂危型主要是由于受到牛流感病毒、牛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袭,经过治疗无效后,转化为毒血症或者其他菌血症[2]。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废绝,饮水量下降,最后倒地死亡。便秘型患牛主要表现为体温有所下降,有部分患牛甚至恢复到正常体温,一部分患牛体温持续维持在40℃。牛精神状况良好,饮水正常,但食欲下降,并且存在异食僻现象。消化不良型向着良性转化时,高热症状基本消失,但在临床上,患牛食欲不振,胃肠道消化功能不佳,经常出现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鼓气等前胃疾病,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出现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牛胃肠道黏膜在发病过程中受到损坏,肠道内存留的内容物经过发酵后,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使得胃肠道功能紊乱。生长发育受阻型主要发生在犊牛群体中,常常是在高热症状消退后留下的后遗症。患牛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身体消瘦,身体严重不良,不能正常育肥,最后只能淘汰处理。
3 鉴别诊断
牛高热症在治疗前要做好充分的诊断工作。无菌环境下采集病死牛病变组织,制成涂片后,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查看可视区域内是否存在阴性或阳性染色的致病菌。然后将病料接种到血液琼脂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 h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排除细菌致病后,要进一步进行病毒学检查。可选择牛流感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瘟病毒,进行血清抗体免疫实验,确诊病毒类型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治疗[3]。
4 防治
4.1 预防
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做好牛舍通风降温工作。减少牛与牛之间的相互接触,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保证饲料质量,提高牛群免疫能力。为了预防牛高热症的发生,要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坚持每周消毒1~2次,定期将牛舍内的粪便清理出。饲养人员在进入牛舍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牛舍。结合养殖场疫病流行特点,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及时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确保疫病不发生。
4.2 治疗
只有在明确疾病类型的前提下,才能科学选择药物,对症治疗。如果不能做到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将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同时要确保用药质量,而且要坚持给药,结合病情发展情况,确定合理用药量。首先,针对便秘型患牛在患病期间要坚持补充体液,尤其是在患病后期,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通便作用,保持体内血液正常循环。对于便秘较为严重的患牛,可以灌服鱼石脂或者食用油,或者使用肥皂水灌肠处理,灌肠结束后,及时注射0.5%的新斯的明。对于体重较大的患牛可以使用硫酸钠,硫酸镁等排泄剂,一般在灌服5到8 h后就能够正常排便;其次,针对消化不良型患牛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微生态制剂加入到饮水或饲料中,同时要停止饲喂容易发酵的饲料,可以适当饲喂青菜或青草,给予患牛充足的活动空间。对于食欲情况较好的患牛,可以给予患牛疫病的玉米颗粒,让患牛自由采食,同时在饮水中加入胃酶合剂,肌肉注射复合,维生素B,对于患牛因为消化不良,而出现便秘时,可以使用轻泻剂灌服;最后,要高度重视牛高热症对犊牛产生的危害,必须要及早发现,及早对症治疗。在发病期间要为患牛提供充足的水分,维生素,糖盐,注重患牛护理。为了确保患牛尽早恢复健康,可以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手段加强治疗,这样有助于提高治疗效率,减少疾病对犊牛生长发育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迪里拜尔·阿布都热依木.浅议高热症状疫病在牛养殖中的诊断和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5(11):135.
[2] 张建设.牛高热症状疫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对策研究[J].当代畜牧,2014(20):39-40.
[3] 吴永红.浅议牛高热症状疫病的鉴别与防治[J].技术与市场,200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