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痕迹管理”在基层被广泛应用。“痕迹管理”的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基层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然而,据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痕迹管理”逐渐演变为“痕迹主义”,成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
最近,市委党建门户七一客户端和“党建头条”微信公众号相继推送了《基层干部要填的“本本”竟多达11种?这种新形式主义必须刹住!》《警惕!“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形式主义新变种》《基层乡镇“形式主义泥潭”,根在哪?怎么破?》《人民日报:凡事都要求“工作留痕”也是形式主义》等相关文章,网友的评论十分踊跃。广大基层干部纷纷通过留言、后台私信等方式,批评“痕迹主义”等形式主义新变种,呼吁去“虚痕”留“实迹”。
万事万物,过犹不及。科学、适度的“痕迹管理”是提高工作质量、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而检查考核工作若只以“痕迹”为依据,则会给基层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使工作实效大打折扣。考核看重的,应该是提高工作效率、带来积极成效的“实迹”,对于“兢兢业业”填表格之类的“虚痕”,还是尽快纠正工作方式,给干部节约点时间,给百姓少添点麻烦的好。
如何用好“痕迹管理”这把“双刃剑”,把基层干部从无效的“虚痕”中解放出来,为干部干事创业带来规范化实在化的效果?网友的评论值得参考。
馫伯爵:短文短会,少文少会,无纸化办公,精简机构,机构裁员……但在个别地方,越提倡越走向反面。所谓工作“抓铁有痕”,有的地方却是抓在“百度”里,抓在办公室天马行空的文字舞蹈间,抓在打印机上。各种名目的创建称号,刚刚才开会提出,立马就要你弄出前两年关于创“××”的各式各样的资料来,还统一资料名目、格式、装订要求,稍不合格,就要求重来。人力不算什么,纸张油墨电力也不算什么。上级部门弄资料搞不赢,就到下级部门抽调人员;下级部门搞不赢,就要挨批评被通报被扣分。
迎风红醉:本来提倡无纸化办公,现在却是纸越用越多,墨盒和硒鼓越用越多。
水底石:形式主义害人不浅!有的单位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检查时却只是看谁的资料做得扎实,只有把“痕迹”整好,年终考核才会得高分。
牡丹花下戏: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工作好不好要看实绩。做出了什么,群众的口碑比看材料实在!
南彭~沈汉霞: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本来很好,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一些部门用电话代替实地走访,有时候几十个人的电话反馈就“代表”了干部群众的意见,有时一个“不满意”就把工作成绩抹杀了,既不看横向数据,又不进行纵向比较,更不给被考核单位申辩的机会,如此以偏概全,也是让基层很伤心啊!
天马:优化考核设置,在目标考核中注重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剖析,而不是在纸堆里搞考核,实事求是咋就落不到实呢?
然:形式主义总是变起花样出现,大家都很反感。抓落实要注重解决过程中的问题,而不只是留痕,留再多痕问题没解决也是白搭。
冰玲珑:管理要留痕,要可追溯,是质量管理的要求。至于其他工作要不要留痕,个人认为可以参照《档案法》,该留的必须留,不能违法;没有价值的不必留,要把握好度。
益2018:我认为留痕是必要的,但留痕不能当成一种单独的工作任务来进行考核。
秋天:工作留痕没错,现在的问题是信息化的意识有了,但信息化的管理工具没跟上,需要用更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处理这些基础工作,把基层干部的精力解放出来,更好地做实事。
我心永恒:检查的确是促进工作的有效手段。但现在一些检查偏重于看资料,感觉是“有资料,就有过程、有成绩”,盲目夸大了“工作记录”在检查过程中的作用,似乎有记录才能表明干过工作,没记录就没干过工作。还有,做同一项工作,有时不同部门都在发文,为了应付多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就要做好几种记录,你说,有啥子必要?难道记录能说明一切?应该改进检查的手段,部门应该协同檢查,检查要注重结果,把大家从资料堆里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