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华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常见疾病中具有极高发病率的疾病, 因为该疾病具有病情康复速度慢、疾病严重等基本特征,在治疗康复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实施专业化、细致的护理干预[1]。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 本文对本院收治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全程优质护理, 结果证明全程优质护理在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满意率等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期中男46例,女50例;年龄45~90岁, 平均年龄(68.55±7.58)岁;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研究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将严重内脏疾病、药物过敏史、治疗依从性差、精神障碍等患者排除。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在接待入院患者后将其送往心内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CCU)病房一区,并要求患者维持静卧的方式,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采用针对性镇静药物进行控制, 对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电进行监测,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 并与主治医生相互配合开展针对性的治疗[2]。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优质护理, 具体如下。
1.2.1 急诊接诊护理 接诊护士在整个治疗护理工作中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因此, 医院需要提高接诊护士的专业水平, 并将首诊护士责任制全面落实。对于疑似心肌梗死患者, 在接诊10 min内要给予全面吸氧, 并要求患者选择正确的卧床姿势, 在患者的左下肢快速的构建静脉通道, 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查, 明确血常规、心肌标志物、凝血等情况, 立即开展心电监护, 详细的询问以及记录患者的病史.1.2.2 加强沟通交流 护理人员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的关注其心理改变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合理的鼓励以及安慰患者, 从根本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防止不良情绪的刺激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 若疾病需要,要通过镇静剂给予治疗。
1.2.3 严格观察病情 患者入院后需要立即送往CCU病房二区给予监护,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护, 确保患者能够严格卧床休息[3]。需要对监测结果进行密切观察, 防止出现心律失常, 完善抢救药物的准备工作, 并在指定的位置放置抢救物品。做好护理交接工作,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异常情况详细记录于交接本。
1.2.4 药物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要给予48 h的持续抗凝治疗, 防止患者血液长时间在高凝的状态,对控制冠脉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帮助[4-6]。护理人员要严格观察, 若患者发生出血、胸痛、胸闷等症状,要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发放药物时应确保患者服下后在离开, 避免其漏服或错服药物[7,8]。
1.2.5 健康教育干预 等到患者病情稳定之后, 护理人员可以采用宣讲会、交谈等方式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复知识详细的进行讲解,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 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向患者发放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 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3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92%, 高于对照组的81.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bP<0.05
对照组 48 49.62±9.21 45.32±6.21a 2.6820 <0.05观察组 48 49.85±9.55 40.22±5.12ab 6.1572 <0.05 t 0.1201 4.3901 P>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bP<0.05
对照组 48 44.58±7.51 41.62±6.33a 2.0879 <0.05观察组 48 44.92±7.55 38.76±5.47ab 4.5775 <0.05 t 0.2212 2.3685 P>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n, %)
全程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以患者为中心,在治疗期间开展全程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可促进整体护理水平明显提高[9,10]。根据研究数据结果, 护理前, 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92%, 高于对照组的81.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这一全程性、系统化护理模式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开展全程优质护理具有满意率高、效果好等优势, 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着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