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影
在文明的社会中,无论是对一个简单的生命个体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来说,德育都在其思维的深处影响着一个人或民族的性格和发展。并且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角度来出发,结合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动,德育的重要性更是被推到了更高的角度。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应该如何开展?语文课程处于何种地位,这一确定性因素便是语文的学科特点及性质所决定的。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语文课程的概念是由语言和文字组成,而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一定会产生出影响深远的思想意识。我国如今使用的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是提高中国各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小学语文的人文属性主要体现在其教材设置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二)语言涵盖了众多德育素材,具有极强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涵盖极为广泛,从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等到家庭和睦、孝敬父母、独立坚强,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形式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紧密衔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心智健康成长。德育教育所涵盖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对应的题材,能够在青少年的德育观念形成初期便扎根在其心中。
(三)语文学科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生动性。育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上并非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将一个个哲理结合到生动具体的故事之中,将丰富的思想融入诗歌与文章之中。是靠精美的故事和优美的文章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让学生主动地去汲取德育方面的知识,在结合语文教师在恰当的节点进行点播,所形成的德育教育效果是事半功倍的,而且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长久和深远的。这边是语文在德育教育方面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特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呢?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总结出了一套可操作性强并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语文教学改革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为应试教育而生,导致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偏离原有轨道,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造成了德育教育成为了依据口号,难以落地。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教育重新被推到语文教学生重要的环节,带来教师群体的探索求新,大胆改革。讲解《丰碑》一文中,在学生已经理解“丰碑”的来源后,无不被军需处长的崇高理念所感动,在恰当的时机安排课堂作业,为其无字碑填写碑文,彻底地激发了学生对其高尚情操的认识,并深入内心。
二、学生实际情况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通过分析最近几批新入学的学生资料来看,其中大部分均为家庭的独生子女,自出生以来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兴趣培养,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正因为集家庭中众多长辈的宠爱于一身,导致这一部分的学生群体成长之路过于平坦,所受到的挫折和磨练较少,所以其难免会产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感强、比较自私的性格特点,直接导致了在与他人交往过程极易产生矛盾。这一小节中所指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将育德教育与学生实际理解的内容相结合,选对侧重点进行开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是指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性格缺陷的角度,將德育教育落在切实有效的方向上。
三、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德育教育的重要一大环节便是爱国思想和公民意识,但与之相比较更微观的行为习惯则经常被忽略但又极为重要,即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两个关键性因素。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发挥语文课程所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利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中逐渐渗透德育教育。
四、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小学生由于整体的知识体系并不完善,所以对外界更多的认知大多是以感性认知作为判断依据的,而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的课程设置饱含了真挚丰富的情感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根据课程的特点,营造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心扉,课程的教学便不再是枯燥的说教,情感丰富的课程会逐一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探索科学、努力读书亦或是孝顺父母等,去追根溯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由感性认知逐步转化为理性认知的过程。
五、语言文字训练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文章的作者通过文字将自身情感形象化,情动辞发;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而情动与心。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句、词、句,由浅入深,配合听说读写四种训练,做好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心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认同。比如在课程《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讲解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交际而又耐心等待灵车的一段时,学生便提出问题,“焦急”的含义?“耐心”的含义?如此矛盾的词语并列一起是否存在问题?通过作者对学生进行逐层剖析,学生也渐渐理解和体会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